因为史清鉴刚到会野府,家中安顿事物杂多,江安义查抄华府一事没有惊动史清鉴,不过买来的小丫头,江安义挑了八个送给了史家,史清鉴的次子史明玉还专程来谢过。
史家离府衙不远,史清鉴很快来了,衙门的人事先得了江安义的交待,知道这个老者是刺史大人的幕僚,哪敢怠慢,恭恭敬敬地送到大堂前。史清鉴很是感慨,作为乡正他常去所在的枞丰县衙应差,面对门前的衙役和小吏点头哈腰,递点小钱方得求见县老爷,如今在府衙之中昂首阔步,身旁的衙役唯恐不周,人生的境遇因人而变,着实让人感慨。
衙役一路将史清鉴送到待客堂,江安义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呼了声“史先生”,这让史清鉴很满意,主家的尊敬让老头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生出士为知己者出力的觉悟来。
寒喧几句,史清鉴对江安义所买的宅院表示了满意,江安义转入正题。先是把查抄华府的农庄,发现华府贩卖人口的事说了一遍,史清鉴这才知道前日送到家中的小丫头是江安义 解救出来的,叹道:“大人宅心仁厚,爱民如子,实是化州百姓之福。”
见江安义苦恼华仁顶罪,无法治罪主谋镇西男华政,史清鉴道:“华家在会野府势力极大,府衙之中有人与他通风报信,大人想毕全功于一役不大可能,此事当徐徐图之。老朽以为除了从华仁着手外,不妨贴出告示,让那些家中失了小孩的前来认领,趁机问明情形。衙中差役开出卖身契,多半有知情人,大人不妨安排犬子史明玉在衙中任事,让他打听打听消息,说不定能有收获。”
江安义点头答应,道:“令郎要入府衙,如果是我推荐,他人必然注目,不如我让华司马出面。”
“如此甚好。”
此次请史清鉴来,江安义主要是想问问他有什么良策改善边陲县民生凋敝的状况。史清鉴世居化州,对当地的情况很熟悉,听到江安义问他,笑道:“大人不问,老朽也要向大人建议,要想化州长治久安,需从文武两方面着手。”
“请先生细谈。”江安义站起身,将座椅挪近些。
史清鉴略有些紧张,这是他的开门第一谋,虽然江安义所问是他思虑多年之事,但面对这位大名鼎鼎的东家,以史清鉴的沉稳,也不免有些心跳加快。眼前这位年轻的主家是大郑官场最为春风得意的人,二十四岁的年纪就暂理化州刺史,将来入朝拜相是水到渠成的事,自己的年经虽然大了,但后辈子孙如果能追随主家,将来说不定史家也能成为显赫一时的世家。江安义的第一次问策,在史清鉴心中很重要。
捊了捊胡须,史清鉴平稳了一下心情,开口道:“魏郑两朝的西域边策多为怀柔,通过商贸往来和和亲政策拉拢西域,但西戎诸国狼子野心,胃口难以满足,因而大郑立国一百八十四年以来,老朽算过,大大小小的寇边多达七十六次,三年不到就有一次,而且十年左右就有一次联军入寇,像此次联军攻陷数县的情况有七次之多。”
显然史清鉴下过功夫,对西域入寇的数据都一清二楚,江安义凝神静听。
“我大郑对化州重视不足,平帝时期有人曾提过弃守化州,安西都护府也因而设在并州,仅凭三处关卡的万余官兵,很难挡住入寇的十余万西域联军。此次三关失守,安西都护府历时二十三天才到达战地,西域军已经攻破八县矣。”史清鉴摇头叹息,对安西都护府出兵迟缓甚为不满。
“身为刺史有防守边境,清肃邦畿之责,前年西域联军入侵,前任刺史任大人手中无兵,只能向安西都护府求救,坐看西域军横行州县。大人暂理化州,天子命安西都护府留一万兵马镇守,这是天子对大人的体恤,足见大人圣眷深厚。”
江安义淡淡一笑,道:“史先生,我还在等你的治州之策呢。”
史清鉴脸一红,他与江安义交往不多,原想着年轻人喜欢听奉承话,多拍几句马屁再说办法,没想到拍到了马脚之上,看来主家是个务实之人。
“我的对策是军屯、分化、通商、扫盗、教化。”史清鉴侃侃言道:“军屯,让兵士就地屯田,自耕自种,免去百姓负担与转动粮饷之难,此政早在大魏时期便有,我朝立国之初,因天下大治,四海安平,高祖下旨清退兵士返家种田,军屯制逐渐消失。如今天下设四大都护府,光安西都护府就拥兵近二十万,朝庭每年为转运粮食就需花费大量银两。”
“安西都护府之所以设在并州,便是因为化州缺粮,而化州为保自身平安,境内至少要有三万兵马,方可支持到安西都护府的来援。大战之后,化州百姓大量逃亡,土地荒废,大人如果能上奏天子移兵三万镇守化州,就地屯田,不但能安境保民,也能不惧西域来犯。”
军屯之政确是良策,化州现在地广人稀,缺乏劳力,如果能将军队中的兵士用于民政,将大大地改善化州的局面,不过此事需天子同意,江安义并无把握。
史清鉴继续道:“分化之策针对西域诸国,西域二十八国,最大的戎弥国也不过化州的三分之一,其他诸国小的不过数县之域,这些国家合则力大,为保化州平安,必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