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汉末武圣>第245章 议羌

却说关羽颁布诏书以后,也不再关注关东诸侯战局,反而召集麾下文武,商议平定凉州之策。

此次会议,不仅有关羽麾下文武,还有皇甫嵩、朱儁、卢植这等知兵事的大贤。

对于这些老将,关羽从心中感到敬佩,哪怕自己执掌朝中大权,仍旧不敢有丝毫怠慢。

关羽环视四周,看到众人都已经到齐,这才起身。

“自光武中兴以来,近百年来,羌人盘踞凉州,降而复叛,威胁三辅。”

“大汉沦落至今,与羌人反复叛乱脱不开关系。”

“吾欲起大军征讨羌人,彻底平定羌人之患,诸位可有良策教我。”

众人闻言,除了少数知道内情之人,就连皇甫嵩、卢植、朱儁三人,也都面露惊骇之色。

羌人叛乱,那可是贯穿了整个东汉王朝的梦靥,大汉最终变得国库空虚,以致平定叛乱不得不依靠地方势力,完全与羌人叛乱脱不开关系。

从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开始平定凉州之时,由于羌人以雇佣军性质,帮助三位诸侯割据凉州,导致刘秀平定凉州花费了很大力气。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东汉王朝对羌人印象很差。

刘秀平定凉州以后,当时犹豫不决,不知道应当如何对待羌人。

司徒掾班彪上言:“今凉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数为小吏黠人所见侵夺,穷恚无聊,故致反叛。”

班彪的意思就是:羌人之所以叛乱,乃是因为汉胡杂居,言语、习俗不通,且有小人、酷吏歧视、压榨,才逼迫他们反叛。

说起班彪,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但是他的儿子班固、班超,应该不少热都耳熟能详。

班彪乃当世鸿儒,在政治、史书发展以及文学上面,都有很大建树。

班彪编撰的《前史略论》、《史记后传》65篇,更是为其子班固编撰《前汉书》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子班固著有《汉书》、《白虎通义》、《两都赋》,乃文史大家,后来更是弃文从武,领兵北击匈奴。

班彪另一个儿子班超,更是出使西域,促进民族融合,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以及投笔从戎,这两个成语都出自班超。

可以说,班氏父子三人,在民族融合上面,以及稳定西域局势上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刘秀听从了班彪建议,将羌人大肆内迁,让汉胡杂居,并设立护羌校尉一职,任用贤明官吏,准备慢慢同化羌人。

不得不说,刘秀当时做得的确很成功,内迁以后的羌人,也开始慢慢放弃游牧生活,反而学着汉人耕种田地,汉民、羌民相处也非常融洽。

可惜的是,刘秀以后统治者,并没有刘秀这种气魄,能够将羌人当做汉民看待。

所谓上行下效。

种族歧视以及贪官污吏的压迫,终于在汉安帝时期,羌人爆发了东汉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叛乱。

东汉朝廷这场平叛战争,耗时长达十二年之久,由于贪官污吏横行,前后消耗军费24o余亿,才只是基本平定了羌人叛乱。

到了汉顺帝时,羌乱再起,东汉朝廷花费8o余亿,才勉强平定叛乱。

到了汉桓帝时期,羌乱又起,汉桓帝召凉州三明平叛,段颎等人耗时11年,消耗军费四十四亿,到了汉灵帝登基以后,羌乱这才通过血腥屠杀得到平定。

只不过,东汉朝廷到了那个时候,已经彻底被掏空了国库。

汉灵帝刘宏甚至为了充盈国库,不惜做出许多天怒人怨之事,导致百姓怨声载道,天下叛乱四起。

可惜的是,段颎死后没多久,凉州羌人叛乱再起,甚至一度寇略三辅,威逼皇陵,及至今日尚且没有平定。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若没有羌人近百年叛乱,彻底耗尽了大汉国库,汉王朝决不至于走到如今这种地步。

皇甫嵩、卢植、朱儁等人,皆为朝中元老,又精通兵事,自然知道羌人叛乱,对这个王朝伤害究竟有多么大。

他们也知道,想要彻底平定羌患,究竟有多么困难。

故此,三人得知关羽欲兴兵平定羌乱以后,才会如此震惊。

大汉王朝国库本就十分空虚,根本支撑不起关羽平羌之战,哪怕关羽战无不胜,三人仍旧没有多大信心。

毕竟,近百年来东汉名将辈出,前赴后继在凉州与叛军厮杀,结果除了空耗钱粮以外,根本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羌患。

“大将军万万不可。”

“如今国库空虚,钱粮根本不足以支撑出兵凉州。”

“且羌人部落如过江之鲫,多不胜数,纵然能够覆灭十几个部落,仍旧会有更多部落反叛。”

“不若修生养息,待机再领兵平叛。”

皇甫嵩震惊过后,急忙出言进谏。

理智上来讲,皇甫嵩建议并没有错,而且还属于肺腑之言。

凉州地形复杂,还有许多荒漠、隔壁,粮草运输也非常困难。

再加上羌人部落太多,就连汉王朝都没有办法得知,凉州究竟存在多少个羌人部落。

凉州汉人数量不到五十万人,羌人数量保守估计也有一百五十万。

在皇甫嵩等人看来,想要彻底平定羌患,根本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朱儁亦是说道:“羌人虽远不及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之汉军,却如蜂蚁之群,剿之不尽,且羌人每逢败仗,就乞求投降。”

“段太尉


状态提示:第245章 议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