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战士容易被感染,原宁远驻军发现自从换了监军太监、总兵官和兵备道,他们就拿到了足额月饷,伙食标准也大幅度提高,以前基本上瞧不见的鱼、肉、禽蛋也经常能够吃得到。
二月底所有的战兵轮流去支持屯民春耕,过了大忙时节每一个兵丁都领到了一件崭新的鸳鸯战袄,据“红旗军”老兵说这是春秋作战服,以后还会有夏衣和冬袄下发。
现在原宁远驻军都糊涂了,他们从来没有觉得当兵会如此长精神,因为每天都吃得好穿得暖,每个月都能够到手粮饷,居然还有镇抚官主动召集不识字的兵丁们学习,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大家写字。
春天的辽东貌似没有波澜,有可能建奴也在忙着春耕,毕竟后金军中能够全脱产的战士不是很多。
“红旗军”扩张迅猛,需要一段时间磨合期,因此黄汉没有向建奴主动挑衅,选择了闷头发展。
现如今的历史已经开始跑偏,蛰伏一年半载的黄汉再次亮相之时,战斗力应该是大明第一。
因为“红旗军”将要拥有正兵一万七千余,作为预备役的卫所军八个千户所九千人左右,这根本没有算上专业屯垦的卫所军一万余。
未到服役年纪的学生兵三四千,这还不包括在学习中的炮兵学员和水手足两千。
“红旗军”中隶属于宁远总兵官黄沂州的人马有足七千五百,只设立了正兵营和援兵营两部,杨汉威任参将指挥两千五百人马,其余五千都归属于正兵营。
这两营人马的装备和待遇跟“红旗军”没有差别,连旗号都一样,外人根本没法分辨。
三月末,监军成全和兵备道高有谋分别上奏本,崇祯得知宁远现在实际兵额七千余设两营不足以驻防,因此请求“红旗军”奇兵营四千人马调防,副将扬大郞以后驻防宁远。
宁远点验人马卓有成效,皇帝很高兴。
清除六千吃空额的影子兵后,在实际人数一万两千余的基础上还裁汰了五千余老弱,如今朝廷只要给两营不到八千人马发饷,节省了辽饷二十几万两。
黄沂州和黄汉二人再次得到嘉奖得到了御赐盔甲、宝剑的赏赐,这一次宁远点兵卓有成效,先进事迹上了朝廷邸报。
崇祯大力宣传第一次成功点验兵马的事例,目的是树立榜样让九边将领效仿,也想着整顿内地官军。
谁知事与愿违,此举不但没有起到一呼百应的效果还惹了大麻烦。
黄汉吞没宁远人马是不争的事实,他一出手就限制不是自己嫡系将领人身自由的做派被调离的几十将领传播得尽人皆知。
大明官场流传着黄汉布置铳手若干对准宁远守将,如若谁敢不服就会横尸总兵府大门前。
黄汉如此跋扈遭到大多数文官武将诟病,一轮口诛笔伐滚滚而来,皇帝每天都会收到弹劾黄汉跋扈、专权、排除异己、任人唯亲等等恶行的奏疏。
之所以这一次满朝文武反应激烈,是因为黄汉按实发饷,把粮饷发到每一个士卒手中的做法触犯了整个官僚集团的利益,动了大多数人的蛋糕。
如果天下兵马都如此搞,文官武将还怎么过日子?
虽然宁远的点验已成事实,再要翻盘已经不可能,即便如此,文官武将也不依不饶,因为不把黄汉的做派狠狠批判难消文武心头的愤怒,不遏制这种歪风蔓延势必“官不聊生”。
皇帝还准备再接再厉在九边推广宁远成功点验兵马的事例,谁知许多总兵官、参将都在朝廷重臣的暗示下上了请辞的折子。
还有比较好笑的事情,上百有实职在身的游击以上级将领主动报名去金州学习,要求朝廷派武将、最好派东平侯来接管部队。
超过八成的文官武将撂挑子,好谋无断的崇祯傻眼了,武将不带兵,文官消极怠工,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可惜崇祯不是朱元璋,也不是朱棣,他没有执政智慧也没有魄力,要是拿出朱元璋的手段,官员扛着枷锁也要把公务办了,那些文官武将立马歇菜。
在汉人的社会,最不缺的就是想当官的人,用不做官、不干事来威胁朝廷简直是自取其辱,手段狠辣一些,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然而崇祯皇帝一贯欺软怕硬,就在他左右为难之时,更加让感到棘手的问题来了。
在山陕剿寇的几个总兵官主动要求进学习班,连曹文诏都虚心表示去学习“红旗军”新的带兵思路,磨刀不误砍柴工,带兵剿寇先放一放。
已经进入山东平叛的祖大弼和祖宽停止进兵登莱,关宁诸将驻扎在吴桥附近不走了,众口一词表示不愿意打仗,想去学习班。
而此时莱州已经被李九成、孔有德的叛军团团包围。
叛军拿下登州后十天一鼓作气破了黄县抢了大量钱粮和金银财宝,尝到了甜头的叛军士气高昂,杀了几个月没有遭遇一次败绩使得李九成的威望达到峰值。
正月底人马发展到接近两万的叛军在掖县八十里外的新城镇接战总兵杨御蕃率领的通州兵、王洪率领的天津兵大获全胜。
数千明军溃散,加入叛军的不在少数,总兵杨御蕃仅仅带着三百家丁逃进了莱州城,随后莱州就被叛军围城。
登莱糜烂、山东不稳,请求救援的折子一封接着一封,皇帝如坐针毡。
明知道各路将领是赤裸裸的要挟,崇祯只能拿出态度,这也是崇祯的性格,死要面子,喜欢找替罪羊。
皇帝下旨表态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