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隐龙惊唐>第六百九十八章 李沐遇刺(一)

站在殿中间那些,刚刚还言词激昂,仿佛被李沐刨了祖坟,义愤填膺的官员们。

一个个悄悄缩回了队列中,低下了头,生怕被人发现他们方才的言行似的。

李世民心中喟叹,这就是一场并不好笑的闹剧。

靠这些虎头蛇尾的文官们去整治李沐,恐怕等黄花菜都凉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还是得靠兵权!

拳头大,说话才响!

李世民的如是想着。

京兆府和廷尉府的禀报,确有其事。

不是李沐的能耐有多大。

这事的迅速办妥,原因有二。

首先,李沐的准备工作做得好,从几个月前筹划新政和调息令的时候,就做有预案。

那就是已经考虑到如今的情况,虽然情况比想象恶化了许多,但还不是不可操控的程度。

李沐早就准备了大量的硬通货——银币。

这是受整个大唐热烈欢迎的钱币,精致漂亮、货真价实,那是九成五以上的纯银含量。

这是倭国石见特供的产物。

当然,仅靠这还不足以托起整个大唐三百六十州的地产市场,还有工坊抛售。

所以,皇家银行的存银和国库的存银就成了第二和第三主力。

为了区分公与私,李沐才深挖脑洞,想出成立国资司,这一半土半洋的怪物来。

用以承载数以百万计的良田和数以千计的工坊。

更为了不落下话柄,引来诟病,李沐以国民资产的名义,抄了一回大唐经济的大底。

将投入资金,按比例拆分股分,等日后市场平衡,价格回暖,将收来的地产以适当的价格出售给需要的平民百姓、将工坊进行兼并重组,合并成真正具有垄断力的大型工厂。

这就是李沐真实的目的。

以他个人,要在全国亲自建立一个个工坊,恐怕不花上数十年时间,根本办不起来,也没有精力去置办。

所以,李沐以兴商的名义,以巨额利润诱使各地世家豪族开办工坊。

然后通过这次危机,一次人为的地产危机,狠狠地割了一茬韭菜。

说它是劫富济贫,刀不为过,只是劫富已经胜利在望,济贫还没有开始罢了。

减免农税,就是李沐想要做的济贫之举。

这事的迅速办妥的原因之二,是因为人心。

人心善变,更易于盲从。

世家豪族的消息来源比寻常百姓要多得多,也快得多。

国资司一天之内,在各州突然一致行动,用真金白银收购田产、工坊的消息,迅速在世家豪族内部传送。

接下来的事,就容易理解了。

除了试探性地抛售一些地产,探知国资司确实资金雄厚之后。

世家豪族不约而同地停止抛售,并迅速将抛售出去的田产进行购回操作。

他们不是傻子,反而是这个时代的精英。

没人会睁着眼睛去低卖,加大亏损。

于是,抛售的源头被遏制,同时变成了回购的生力军。

田产价格便开始迅速窜升。

一天之内,长安地产市场中,就只见要买的,不见要卖的了。

这导致世家豪族手中所持有的田产,价值回升,心里也就有了底气。

十一贯一亩都抗过来了,现在十五贯一亩了,还怕甚?

于是,贱卖工坊的念头开始动摇,想解雇的也都纷纷打消了初心。

百姓的失业危机,顺势解除了。

一批接一批的百姓散去,最后衙门前就空了。

长安人口多,消息传得特别快。

一天的功夫,足以将任何消息传遍每个居民。

三天之后,长安的地价终于稳定在二十贯以上了。

没有继续往上涨,是因为世家豪门卖地脱困得到的资金用完了。

而皇家银行不再向他们继续借贷。

他们也不敢冒五成息的凶险再向银行借贷。

买地者的减少,自然让上涨势头有了停顿。

这是难得的稳定时期。

李沐也松了一口气。

这三天时间,比经历一场战斗还耗费心神。

效果也不错,大量的廉价良田和工坊被国资司收入囊中。

连魏征、马周、韩仲良三人的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微笑。

他们这些天确实担惊受怕,可如今看到李沐的计策获得了成功。

对这个少年主君的敬畏之心,就更深了一层。

而此时,袁仁国来了。

他受李世民口谕,传李沐进宫面圣。

与三省主官,共同商议地产危机的善后事宜。

李沐自然不会推辞,这是填补各州世家豪族退缩之后的力量真空。

这个时代,掌握着土地,就是掌握着粮食,就等于掌握着人口。

人口就是实力,就是政权。

更关乎自己接下来要实行新政。

李沐自然当仁不让。

吩咐侍女更换了朝服之后。

李沐乘着他那标志性的马车,离开王府,向东往含光门而去。

或许是这几天心神疲惫的缘故,李沐一上车,便倚靠着闭上眼睛。

随着车身的轻微晃动,渐渐迷瞪起来。

突然,李沐感到有一种难以言状的不安。

李沐如今贵为摄政王,出行的规格那是相当高。

就算簇拥上千护卫,也不为过。

只是李沐嫌弃麻烦,加上布政坊离皇城不远。

路上都有禁军巡逻。

所以,平日里白天进宫也就只带个几十人意思意思。

有句古话说得好,“夜路走多了


状态提示:第六百九十八章 李沐遇刺(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