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谢书友“343921072”投的月票,书友们的支持是我码字的动力。
高句丽军队的士兵最擅长的是“丛林作战”。
这所谓的“丛林作战”,指得是他们依仗地形,无孔不入,更善于奔跑。
长久的战争,锻炼了他们的腿。
他们的骑兵跑得最快,瞬间就只有小黑点了,步兵就慢了些。
但慢归慢,李沐也追不上,因为他还远在十里以外。
不仅李沐追不上,先锋骑兵也追不上。
因为高句丽军队逃跑的方向不统一,三千骑兵要去追四散逃跑的数万溃兵,太难了。
三千骑兵只能选择重点,咬死了追下去。
这个重点,自然是渊男建逃遁的方向。
好在李沐及时下令,派出骑兵,拉网式的追捕高句丽散兵,最后总算皇天不负有心人,愣是捉了五千多溃兵回来。
也算聊胜于无了,李沐随即下令,召回追击的先锋骑兵。
然后,李沐小心翼翼地来到李孝恭面前。
李孝恭依旧保持着战斗的架式,手持横刀,目视北方。
如同一尊屹立多年的雕像。
为了不被李孝恭横刀错劈,李沐还特意从士兵手中取过一盾,护在身前。
“大都督……河间郡王……老王叔。”李沐随手捡起一根被丢弃的长矛,捅了捅李孝恭。
“咣啷”一声,李孝恭手中的横刀掉落在地。
李孝恭这时总算是清醒过来了,他“扑通”跪在地上,嚎嚎大哭起来。
哭得是撕心裂肺,哭得令人鼻酸。
慢慢地,无数唐军从四面八方向李孝恭聚拢过来,他们散乱地跪倒在李孝恭旁边,一样的嚎嚎大哭。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此役,唐军以少击多,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阵亡三千多,伤者二千有余,能战之兵不足五千人。
但他们终究是守住了熊津城,守住了熊津江。
牵制了数倍于己的敌人十天时间,未曾让敌人越雷池一步。
李孝恭睡了整整一天,直到第二天黄昏才醒过来。
醒过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吵着闹着要见李沐。
见到李沐的第一件事,李孝恭就对李沐饱以老拳。
李沐没有反抗、没有躲,更是挥挥手令赶来的亲卫退开。
李沐知道,李孝恭对他没有恶意,只是……需要发泄。
好在李沐比较抗击打,同时李孝恭毕竟有了年纪,加上前一天耗尽了气力,此时的拳头再用劲都是软飘飘的,杀伤力不大。
挥舞了近一刻钟之后,李孝恭才喘息着坐倒在地上。
“你小子早来一个时辰,唐军就不会有如此大的伤亡。”
李沐没有答话,取过一碗茶水递给李孝恭,然后才说道:“从神丘到熊津,神机卫仅用了一天一夜。”
李孝恭怔了一下,然后闭住了嘴。
百济的道路,与大唐直道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这一点李孝恭知道得比李沐更清楚。
“谢谢。”李孝恭低着头道。
“王叔客气了。”李沐明白李孝恭的心情,“不知王叔今后有何打算?是留在百济继续与高句丽拼杀,还是返回长安。对了,陛下的意思,是让王叔回长安,统领羽林军。”
李沐说得很平淡,语气丝毫没有起伏,仿佛就是在转述一件平常事。
但李孝恭听闻,就能从中品尝出许多滋味了。
陛下的意思?
让李沐转告?
这不可能,陛下不可能让李沐传口谕,真要传,就会另派内侍前来传口谕。
就算非李沐传不可,也会书写敕令,白纸黑字,以佐实证。
不过李孝恭相信李沐没必要撒这种谎。
唯一的可能,就是陛下确实有这意思,但被李沐挡了。
李沐挡,动机很简单,那就是要拉自己站在他那边。
李孝恭似笑非笑起来。
“那依殿下的意思,我是该走还是该留呢?”
李沐正色道:“按理说,王叔年纪也大了,做侄儿的不该留王叔在此。只是王叔当初在李家庄对我说的话,一直在我耳朵萦绕。王叔当时说,有了天雷,只要三万铁骑,本王便能横扫漠北。侄儿当时回答,王叔老当益壮,必能有机会再上战场,到时侄儿一定奉上天雷,以助王叔再立新功。如今新式的天雷已经从杭州府源源不断地运来,此地虽然不是在漠北,但此次国战,一样关乎大唐社稷,错过这次,我保证,王叔定会后悔。”
李孝恭依旧是一副似笑非笑的模样。
但他的心里正在斟酌,李孝恭不是个喜欢阴谋诡计之人,但这不代表着他不懂阴谋诡计,或者不会使阴谋诡计。
战场上的血腥,让李孝恭热血沸腾,可宗室中的血腥,让他胆颤心寒。
他清楚,这个时候李沐问他是去是留,绝不是单纯的去留,而是选择站队。
如果选李世民,李沐绝不会留他在百济,也就是说,自己将无缘这场国战,而这,恐怕是自己戎马一生最后一场战争。
如果选择李沐,他将成为拥立新皇的宗亲,会贵不可言,但如果李沐失败,自己将永远背负从逆的罪名,祸及全家数代。
李沐没有催促,静静地等着李孝恭自己决定。
因为催促没有用,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选择上,必须由李孝恭自己做决定,也只有自愿,才能保证他会贯彻始终。
许久之后,李孝恭开口道:“我还有别的选择吗?你小子把我的命门掐得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