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故宋帆影>第五十四章 前锋出海 敌人有马我有船

战争就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利用自己的优势,打击敌人的劣势。而当前情势下,我宋仅有的长处在于水,弱处则在于陆地。张镝选择出海北上,以蒙元控制的沿海州县为目标,而不是陆路行军与鞑子硬刚,就是这个原因。

大宋南渡以来,偏居浙右一百五十年了。其立国根本,乃是凭借其襟江带海之形式,东以大海为屏,北以江淮为界。

一直以来,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之所以能驰骋于中原,屡败宋军,主要依侍其迅如雷电、捷如鹰华的骑兵。但骑兵作战很受地形限制,在平原旷野、大漠风尘中最能张显其疾如庵至,劲如山压,左旋右折,如飞翼故的驰突优势。但如遇林木丛茂、涧谷山埠、沟坑坎坷等地,这些地带则均会成为骑兵的“竭地”、“患地”,遇到水渠湖泊、长江大河,骑兵更是一筹莫展。南宋地处江南,长江、淮河呈东西向流过,横亘在南北之间,再加上它们的支流,遂形成一个密集的江河水网,足以缓冲北方铁骑的冲击力。

北人乘马、南人使舟,大宋步、骑羸弱,要想立足于江南,整个国防必须籍以强大的水军为其支柱,始能抵消北人骑兵之侵袭。在此背景下,朝廷高度重视水军的发展,其规模也不断扩大。在“灭国四十”、无人能樱其锋的蒙元铁骑面前,我宋仍坚持抗战长达四十多年之久,这其中水军出力尤大。应当说,大宋水军对于抵御蒙元入侵,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在国防中有着特殊的战略地位。

相比之下,蒙元的水军是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其战舰无论是从性能还是从数量、种类上都不如宋军。直到近年,元军招降吸收了大量宋人水军,其舟船装备和水上战技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宋人仍旧保持着一定优势。只可惜因主昏臣弱、外无良将、内无良臣,使得这种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就在两个月前的焦山之战中,张世杰还聚集了上万艘船只,不仅数量多,而且船型高大。可惜运用不当,被元军的小船打的大败。

元军水师中的海上部队素来薄弱,就比如去年忽必烈派了几万人乘着上千艘海船征伐日本,全军竟被一阵大风毁灭殆尽,使得日人从此称台风为“神风”,其实不是台风太厉害,只是元军的海船质量太次。还有一次是十几年前征伐安南,元军水师竟在白藤江口被安南少数民族土著打得大败。再如焦山一战,尽管因张世杰用了铁锁连舟的昏招被元军打败,但当张世杰溃退入海上时,元军却因缺乏海洋战舰和海船水手无法对其进行追击,使其还能逃得性命。

昌国军的船队有战船五十余,其中有三十只是昌国带来的,包括了五艘各装备五十门火铳的初级“炮船”,在临安时,朝廷下拨了战船若干,有小蒙冲十余只,多桨船、车船各五六只,这些船则更利于内河使用。二者区别在于海船全赖风帆,进内河若无风就无法行动,而且船底尖又高,水不深就容易搁浅。而内河战船以划桨驱动,无风也能走,甚至如其中的几只四轴车船很是先进,由脚踏驱动,在江面上行走如飞。但内河船船底低平,耐不住大风大浪。因此可以说海船的优势就是河船的劣势,河船的优势又恰恰是海船的劣势,二者完全互补。

虽然赵孟传无义,让昌国军孤军深入,但五十余艘战船、二千余名战士的规模,在江淮之间的海域上已经可以称为强大的力量了,足可纵横一时。凭借张镝、胡隶对军队的良好统御,全军上下,聚可以形成一只重拳,散可以分成无数利箭。按照蒙元水军的平均战斗力,张镝有自信在海上打败两三倍于己的敌人。那么除非元军水师尽出,以上万大军围攻才有可能歼灭自己,这种情况应该不大会发生,所以大体来说可保无虞。

但张镝也深知,船队是自己的根本,如果离了水,这么点人马就根本不够看的。为今之计,重在择一个地方下刀,这个地方必须是敌军防守薄弱之处,同时又须将敌人戳痛了,不能是无关痛痒的小地方。

船队出发一日后,夜里在金山(今上海金山,钱塘江口)驻泊,胡隶、张镝召集众将议事,议的就是应该拿哪里开刀。

摊开简陋的地图指指划划、圈圈点点,按已知的情报,淮南西路、淮南东路(今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基本还在大宋手中,江南东路之地(今安徽东部,江苏西南)却大部分已失去,元军沿着长江南下,恰如一个楔子狠狠打入了大宋两淮和两浙之间,而那楔子的尖部就是建康府(南京)。在此形势下,长江下游一线建康、镇江、平江等地成了必争之地,蒙宋两军几十万人马几乎时刻都在激烈争夺。

张镝认为昌国军人少,没必要去大军云集的地方凑这个热闹。他将手指在地图上来回移动了两遍,最终定在一点,写着“海州”(今连云港西)。

选择海州作为第一个攻击点有几个原因,一是该地的地理位置紧要,北可以窥伺元庭看重的山东等地,南可以突击沿淮河一线,戳中元军后路,与淮南宋军遥遥相望。二是海州等地于几个月前才被元军占据,大宋的影响力还未完全消失,更容易居中行事。三是海州有多条河流汇聚入海,附近港口码头岛屿俱有,水军进出及驻泊守战都很便利。

张镝研判了海州情形,并将自己的看法向胡隶及诸将讲解了一番,最后总结道:“这是个好地方啊,可攻可守,可


状态提示:第五十四章 前锋出海 敌人有马我有船--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