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华夏人很少把什么东西称之为道,‘道’这个字在华夏文明中可是很神圣的,对人技艺的最高褒奖就是‘近乎于道’,还只是‘近乎于’,谁敢说自己的东西是道?出门就让口水淹死了。但是在倭国,动不动就什么道什么道,在华夏,可能只能被称为‘艺’。
而倭国似乎是个非常喜欢形而上的国家,什么东西到了他们那里,都成了‘道’,什么‘花道’、‘香道’、‘弓道’、‘书道’、‘剑道’、‘棋道’等等等等,萧鹏都不明白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它们就喜欢把任何一个东西搞到极致,咱先不说这些流传至今的所谓‘道’的现代从业人员是否了解,光从外在的呈现来看,无论从着装、仪式还是从场地布置上,都要给人高大上的感觉,就拿东光庵和京都的茶道馆比起来,那几乎就是五星级酒店对比招待所的感觉。
萧鹏坐在东光庵里,看着大师的茶道表演,尽管萧鹏并不懂茶道,但是看着茶道大师的动作,倒也开始钦佩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心无杂物,所有的心念都集中在一处。
倭国茶道动作极为繁琐复杂,有一套严格的标准流程,那真是规定到这个道具你要用哪几根手指拿起,该拿到什么位置,你就必须要这样做,更改一丁点都不行,讲究的是动作的流畅、稳重。
萧鹏真心认为倭国茶道表演就是经过一长串的催眠------在你昏昏欲睡时候喝到一口茶,哦,醒了。
当然,这只是萧鹏自己的想法,岛国茶道之所以把每个动作都规定的那么详细,为学习者提供一条清晰精准的规范,其实原因很简单:让人在学习操作的过程中不能随意发挥,任意妄为,要集中全部精力,留神每一个动作是否到位标准,这样微微的紧张状态可以帮人收慑心神,派出杂念,让人学会观察和控制。
这可能也就是倭国人敏感的原因:倭国人恐怕是全世界最守规矩的人了,规矩到工作时候已经不像人了,而像是流水线上的机器。
不过不管怎么说,茶道大师就是大师,虽然动作急剧催眠效果,但是还真比华夏国内的所谓‘茶道’好看多了:在华夏的‘茶道’就是找个漂亮姑娘,穿的跟大麻袋似的,装模作样的把泡茶动作分解成一个个半文不白牵强附会的名词,恩,这种四不像的名字叫华夏茶道。。。。。。
萧鹏的腿都要麻了,心里一直骂自己,找这个罪受干什么?参加个什么茶会啊,你说有那么多好茶,什么龙井、碧螺春、金骏眉,他们一概没有,就用跟酱油沫子似的‘抹茶’,看着都没胃口,喝茶搭配点心,这是什么鬼?
如果现在有人问萧鹏,参加岛国茶会是什么感觉,萧鹏会这么回答:说的高大上一些,这就是‘修行’,说的直白一点,这就是折腾,甚至说遭罪!
举办茶会的人遭罪,参加茶会的人也遭罪,宾主间的问候、互动、甚至是动作都是事先设定好的:进门先迈哪只脚、几步走到固定位置上、手中的折扇朝向应该如何摆放、如何鉴赏茶碗。切甜点的竹签如何擦拭、餐巾纸如何折叠、主客间在哪个环节应该说什么话等等,全部都是有规定的!‘自由发挥’被视为非常无礼的表现,萧鹏就是无礼的代表。只不过抬手跟茶道大师打了个招呼,就被安排到最角落去了。
看着大师忙了半天,终于可以喝茶了,这喝茶也有讲究,必须三口半喝完,不能多也不能少,最后半口还必须吸出响来。拿到华夏这简直是无礼的表现了,在这里却必须这么做。。。。。。
萧鹏能坚持这么久,也实在是不容易了,什么三口半,萧鹏端起茶碗一饮而尽。
“操,真特么的难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