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当码头上与四周成千上万人的拜伏,这种场景让人总有一种心潮澎湃的感觉。
朱棣虽然不像其他的皇帝,总是躲在深宫,但是除了偶尔狩猎,或者是因为红白喜事去一些文武大臣的家中,一般也很少出宫。
像今天这样大张旗鼓的出行,除了祭天的时候,已经很少见了。
如今的大明百姓,对于当今的皇帝,还是非常尊崇的。今天朱棣的出行,就吸引了无数百姓远处围观。
当然,他们也更想看看那个被太孙殿下抓到应天府的倭王,想要看看他们臣服在大明皇帝面前的盛况。
结果也没有让他们失望,当太孙殿下,拜见了陛下之后。被押送到应天府的倭王,包括数百倭国的文物大臣,还有数万将士,数百各国使节,一起向陛下大礼参拜,三拜九叩。
这副场景自然有宫廷画师画下,也让无数观礼的百姓觉得不虚此行。
如今大明威扬四海,连他国的一国之君都臣服大明皇帝的面前,激发起来了无数大明百姓的自豪之情。
朱棣扬了扬手,王彦就大声喊道:“诸卿平身……”他的话也被传令太监传遍了整个码头区,众人纷纷起身。
朱棣心满意足地看着右腿边坐着的朱瞻基,笑问:“基儿这一行,黑了不少。”
“孙儿倒是没有出甚大力,只是在船上闷热,所以多在甲板滞留,才晒黑了不少。”
“为众将士和使节安排车驾,到了宫中再一一接见。”朱棣交待了王彦,命令就被传了下去。那些东瀛的使节,包括级别够高的将士,都获得了各种规制不同的车驾,随着龙辇之后一同回宫。
龙辇在十六匹骏马的牵引下,向着皇宫行进,朱棣这才又跟朱瞻基说道:“基儿如今立此大功,可有所求,且一一讲来。”
朱瞻基看了一眼跟自己并肩坐在朱棣下首的父亲,朱高炽有些苦夏,这几个月瘦了不少,气色却显得更好一些了。
此时他露出了慈父的欣慰笑容,轻轻使了一个眼色。
朱瞻基笑道:“孙儿身为太孙,为大明效力是理所应当。如今立下些许功劳,也是众将士之功,岂敢自居。只是这几个月殚精竭虑,孙儿精力也有一些不足,所以想偷懒一些时日,在宫中享受一番天伦之乐。”
朱棣哈哈笑道:“如今你也当了父亲,自当如此。不过想要偷懒却是不行的。其他事情不要你多费心,但银行一事却只有你懂,这件事还需要你好好运作一番。”
朱棣的兴致很高,一路上都在跟朱瞻基聊着这次征略东瀛的经过,不时还跟道路两边跪着的百姓挥挥手。
龙辇经过之处,大明的百姓都跪礼相迎,等龙辇过去才起身,又对其他的车驾指指点点。
可惜的是,朱瞻基对他们没有太大的兴趣,因为几乎全部都是男的,就是女的,大部分也都是大妈级别的了。
朱瞻基一直在想着自己父亲的那个眼色,心里揣测着朱棣的心意。
作为一个帝国的继承人,朱瞻基很多时候考虑问题,并不能那么简单。
朱棣是很宠爱他,但是这种宠爱是在没有利益关系的时候才更真挚。
因为这种顾虑,朱瞻基一直避免着接触内政,也很少对自己职责意外的事务发表意见。
但是这一次,他做了两件事都有些触及到自己这个爷爷的切身利益了。
首先当然是东番“移民”。
违背太祖的意思,将迁移回来的百姓重新移民到东番,是朱棣坚决反对的。
虽然朱瞻基只是以海军扩建为借口,在东番设立水师,然后将家属移民到东番。
这件事是投机取巧,虽然明面上没有违背太祖的意思,但是从朱瞻基的所作所为,也能看出他对“传统”的不在乎和叛逆。
朱棣虽然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是心里肯定是有些不开心的。因为从这件事也能看出,朱瞻基以后真的要登上皇位,也不会把他留下的条令当回事。
然后就是这次的大胜了。
朱棣两次北征,虽然取得的成绩都很不错,但是最多取得了一点战场上的效果,根本没有达到大明的战略目的。
但是朱瞻基呢?带的将士不到北征的一半,更没有征用一个民夫,却能直接攻打到倭国的首都,活捉了他们的王室。
朱棣他的两次北征跟这次倭国战役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这对于一个以武功自信的皇帝来说,简直是一种打脸的行为。
虽然立功的人是自己的孙子,朱棣的心里具体怎么想的,谁也不知道。
反正朱瞻基觉得,如果自己处在朱棣的位置,开心肯定会有,失落也肯定会有,还会有一些不服气。
所以他这次虽然立下大功,他也不敢沾沾自喜,还要担心自己的爷爷心里想不开。
看到自己父亲使得眼色,他觉得自己的担心应该是没有错的。
眼见就要进入承天门,朱瞻基才试探说道:“皇爷爷,孙儿一去四月,如今有了四个孩儿,想先回兴庆宫看看。”
朱棣皱眉说道:“如今这满朝文武,各国使节都等候大朝,你这大帅岂可不出席?”
朱瞻基笑道:“孙儿是皇爷爷的孙子,今后将继承整个帝国,这些功劳,奖赏岂会放在眼里?皇爷爷只管赏赐了那些立功的将士即可,孙儿什么都不要,就想回宫看看几个孩子。”
朱棣笑了笑说道:“那你就先回宫见见你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