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年关,大明国力蒸蒸日上,百姓生活安定,都在为了庆贺新年准备。
大人们期待明年生活会更好,而孩子们更是放开了玩,根本不在乎寒冷的天气。
因为大明严格的户籍制度,人员不能自由流通,如今社会稳定,那些拐子都没有生存的土壤,根本不用担心小孩子们的安全问题。
十二月十七这一日,应天府人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出海三年的太孙归国,皇上亲自到码头迎接的盛大场面。
应天府所有的车船行会都被官府调到了起来,为明日舰队的归来做准备。
关于太孙出行的收获,众人纷纷猜测不断,有说殿下获利数百万两黄金的,有说殿下打下了一个比大明本土还要大的疆域的,还有说殿下带回来了数千各国佳丽,要赏赐给有功之臣的。
老百姓们还只是当做一场热闹来看,但是勋贵们却都很清楚,如今终于到了分桃子的时候了。
朱瞻基尚未前往西洋的时候,大明舰队在南洲的发现就已经上报回了大明。
所有能有资格在其中分一杯羹的家族,为了这场盛宴,已经准备了整整一年半。
朱瞻基还没有回来,但是不少大家族就借着大明舰队前往南洲换防的机会,派人去那里了解情况。
他们此前也已经在朱棣面前上书多次,为了能够在南洲占据一个好的地方积极拉拢盟友,与朱棣许下万般承诺。
但是都被朱棣留书,以一切都以太孙殿下意见为主,打发了众人。
所以朱瞻基回到应天府,首先迎来的就是这场关于开疆拓土引发的狂潮的尘埃落定。
朱瞻基抵达应天府的上午,就跟着朱棣一起先到天地坛祭天,随后又到社稷坛祭拜,太庙祭祖。
这一场奔波下来,就已经到了晚间。朱棣并没有在宫中设宴款待文武百官,今日的朱瞻基只是属于皇室。
一年多都已经等了,文武百官并无不耐。他们很清楚,明天开始,关于南洲的各大金矿,还有那仅比大明本土小一点的南洲的土地分配才会逐渐开始。
进入午门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朱瞻基在午门口见到了坐在车上,行动不便的朱高炽。
他这个父亲如今体重超过了两百斤,稍微行动一下就气喘吁吁,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在他的身边,跟着两个太医伺候,各种备用药物也是准备的非常齐全。
朱瞻基在午门口以大礼参拜,恭恭敬敬地向朱高炽磕了三个头。
看到朱瞻基龙行虎步的神态,朱高炽的心中既欣慰,又嫉妒。
这个他的儿子,一个为大明立下不世功勋的太孙,是他的儿子。但是跟自己的儿子相比,他现在是一个连跟女人欢好,都要女人主动的废人。
这种差距何其大……
从阅江楼码头,朱瞻基与朱棣爷孙相见,这一日奔波下来,爷孙俩都一直在就南洋,西域,西洋各国的情况做着细致的交流。
为了这次汇报,朱瞻基已经准备了整整三年。在他的口中,整个世界以一种立体的,多元的方式,展现在朱棣面前。
一些以前不敢在朱棣面前提出的见解,现在也可以以掺私货的方式,详细地说给朱棣听。
即使朱棣从来没有去过其他地方,但是通过朱瞻基,他也能有了细致的了解。
这种了解让朱棣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妄自尊大,能够以一种平等公正的心态,来面对整个世界。
只有睁眼看世界,才能知道大明有什么优势,有什么不足。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能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来针对。
当晚的家宴上,朱瞻基也见到了自己全部的妃子和孩子。
在他离家之时,就已经出生了十二个孩子,还有六个妃子怀孕。
但是十八个孩子只有十四个顺利长到现在,一个刚出生就夭折,还有三个因为发烧和天花陆续夭折。
这种折损率虽然有点高,但是在这个时代,再正常不过。
原名秋月的陈良媛,她的孩子也染上了天花,幸运的是抗了过来,不过却变成了一个小麻子。
除了孩子,他的妃子也去了两个。
一个是被封为昭训的谢氏,是一个林黛玉式的女人,给朱瞻基生了一个孩子,本来是她人生的希望,却染病夭折。
她受不了这个打击,没过两天,就在自己的拔步床上,悬梁自尽。
另一个被封为奉仪的袁氏,却是因为染病,没有抗过去。
让朱瞻基惭愧的是,他对这两个女人的记忆都有些模糊了。
谢氏因为帮他生了一个孩子,印象还深一点,袁氏在他心中根本都记不清长什么样子了。
这两人的离开并没有影响到亲人相聚的高兴心情,当天晚上的兴庆宫里,张灯结彩,欢聚一堂。
一直到了亥时,朱棣才意犹未尽地主动结束了跟朱瞻基的畅谈。“基儿今日好好休息一晚,明日大朝会,基儿也要参加,向文武百官讲述此行收获。”
“孙儿晓得,已经让解师替我写了策论,明日朝会怕是还不够……”
朱棣哈哈笑道:“南洲如今成为了一块大肥肉,想把那里分配下去,年前怕是还完不成。历年各衙门都是二十左右封印,今年文武百官知道基儿十七才回来,主动调到二十八才封印。除了二十三过小年那一天,其他时间工作,就是为了南洲的土地分配。”
朱瞻基笑着说道:“明日怕是还谈不到这些,明日下朝,孙儿再跟皇爷爷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