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我的大明新帝国>第二十六章 得与失

如今这个时代的百姓日子难过,主要是因为大明的苛捐杂税太多。

大明的税赋看起来不高,一年总额也就不到三千万两银子,平均到每个百姓身上,一个人只有五钱银子,还不到一两银子。

但是,去掉特权阶级,文人免税,官员免税,宗室,勋贵免税一人最少要多交两钱银子的税。

而且,账还不能这么算,因为低效的收税系统,加上层层剥削,每个人身上承担的税差不多就有一两银子。

一两银子似乎很少,许多人都不在乎,但是要按照如今大明的生产效率来说,这一两银子对百姓来说,足以算得上重税了。

因为这一两银子,就是将近五百斤粮食,而一个三口之家,摊到一千五百斤粮食,这都是五亩地的收成了。

而在大明的东南方,许多三口之家,连五亩地都没有。

哪怕一年种两季粮食,还需要女人们在家里做一些手工活,养鸡养猪换一些钱贴补,才能不用卖口粮来交税。

在完全手工的农业时代,这些税就如同一座大山,压在每个百姓的身上。

而严苛的户籍制度,让所有人根本没有能力来改变自己的处境。

你是种地的农民,除了种地,到城里卖一些自己产的东西,就不能离开自己的土地去打工。

而除此之外,还有一项最要命的义务,那就是服劳役。

按照大明律,每一户每年都要派一个劳力为大明免费服役一个月到两个月。

而且在服役期间,大明是什么都不管的,连你自己的口粮,都是自己从家里带的。

因为这样的规定,所以朱元璋是大力打击大家族,因为三口之家是派一个劳力,十口之家也是派一个劳力。

这些苛捐杂税,还有服役,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每一户人家,差不多一半的收入都要交税,然后还要服役……

在朱元璋时代,大力打击大家族,禁止守寡,鼓励生育。

人口就代表了税赋,代表了国力。

但是对老百姓来说,多生孩子就意味着养不起……生不起,养不起,活不起,死不起。

一直到朱棣时代,受益于社会的稳定,商业税收的增加,农民的苛捐杂税少了一些,百姓的生活才好过了一些。

而且因为如今没有那么多基础设施建设了,所以服役的老百姓准许用钱来买自己不用服役,以银代劳。

交的免役银也不算多,一人也就两钱银子左右,对大部分老百姓来说都能承受。

但是,这次西征的准备,又给无数老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特别是对大明北方本就不多的老百姓来说,往西北运粮的任务成了猛于虎的苛政。

大明的粮食主产区在黄河以南,仅仅把粮食运到嘉峪关,就超过五千里。

在后世这不过是一辆汽车一天的距离,但是这个时代,却是三人一组的运粮队,要用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才能走完的道路。

这还幸亏是大明如今修通了直接到嘉峪关的水泥路,要是以前,三个月都抵达不了。

大明每往西北运一石粮食,消耗的都有两石粮。

这也是因为大明如今有了大量的南洋来的粮食,才敢这么做。在原本的时代大明为什么要实行军户制,卫所制,关键就是没有运粮的能力。

但是从南洋运粮增加的是大明的国力,对老百姓来说,并没有改善自身的处境。

如今这个时代,想要指望皇帝和官员们能对老百姓多好是不可能的。

在这些大人物看来,能够保护老百姓不受血光之灾,能好好活下去,就是天大的恩情。

朱瞻基身为特权阶级的一员,哪怕他有对百姓的怜悯,却也不会贸然地就动摇社会的稳定。

因为不仅皇上和官员,就是老百姓自己,也认为如今能好好活下来。有粮食吃,有衣服穿,偶尔还能孩子们买点零嘴吃,这样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

朱瞻基要是现在就宣传什么人人平等,男女平等,这不是在帮他们,而是在害他们。

失去了信仰,失去了规则限制下小心做人的老百姓,是最危险的。

因为无知,他们毫无顾忌,造成的破坏力更大。

所以他只能借着大明如今与南洋各国的从属关系,从南洋运粮,然后用这些粮食来补贴受灾的百姓,让他们能好好活下来。

只有活下来,才有希望。

但是现在,竟然有人对这些粮食动手,这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

朱棣盯着朱瞻基的脸看了半晌,似乎是在确认这个消息的真实性,但是他很快就清醒了过来,知道朱瞻基绝对不会在这件事上胡说八道。

他立即就要下旨,召集百官来商议对策。

不过朱瞻基拦住了他,劝道:“皇爷爷,如今朝廷刚执行新的议事制度,军政与民政分开,如今这件事涉及到內监,涉及到海军,应该由皇家直接处理,只有在涉及到山东民政官的环节,才让百官加入进来。”

赵羾摇头道:“殿下,臣以为不妥。因为是內监和军队的腐败,才应该由文官审查。”

朱瞻基反驳道:“你又如何保证文官不会藉此削弱內监和海军的力量?民政军政分开,这是我大明长治久安的百年大计,如今才开了一个头,岂能因为这一件案子,又重新回到原点?”

赵羾问道:“殿下何苦对文臣防范如此之严苛,臣以为,大部分文臣都是能秉持公道的。”

朱瞻基


状态提示:第二十六章 得与失--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