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吕宋的土人也太懒了,树上的水果摘下来就能填饱肚子,为什么要去辛辛苦苦干活?
好看的衣服那么贵,穿一段时间就坏了,我何苦要穿衣服?何况,吕宋根本不需要穿衣服!
所以,许柴佬虽然在当地发展了十几年,却一直没有带动整个吕宋的发展。
但是从朱瞻基发现南洲,在上面发现了大片金矿,消息传回了大明,一切就不一样了。
何况,在吕宋岛上也有大片的金矿。
吕宋距离应天府的距离,实际上比到交趾还要近,只是没有大陆相连而已。
现在,吕宋已经成了大明开发南洲的桥头堡,受到的重视自然不一样了。
原本福建的海禁,在东番岛重新设立水寨的时候,就已经名存实亡。
如今,在官府的宣传下,大批没有土地的农民,在海军和內监船队的运载下,一批批地送到吕宋。
他们从南洋拉回粮食,从福建,江浙一带人多地少的地方拉人过去,这样船就来回都不放空。
官府的动员跟私人偷偷摸摸地开发是完全不同的,大批的百姓被运到了吕宋,那里的土地就能随便开发。
官府不仅可以借贷种子,工具,还能五年免税。更重要的是,吃不完的粮食还能卖给官府。
虽然生活略有不便,但是內监的贸易船队每隔一段时间,都能送来食盐,布料,工具,甚至还有从西洋(印度)拉回来的牛。
从古至今,印度都是世界最大的养牛场,在后世,他们有三亿头牛,在现在虽然没有统计,但是数量也不会低于一亿。
这是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关键的原因就是在印度牛是神物,不能被杀。
印度教的历史有两千年,两千年来,印度的牛除了自然老死,被杀的寥寥无几。
这样繁殖下来,才造成了印度牛的泛滥。
內监跟印度人做生意,眼过去布料,瓷器,茶叶,运回来的除了金银,就是牛的数量最多。
这些牛被平价卖给农户,只要哪能活过三年,还官府一头小牛,就能少出一半的钱。
这也让民间老百姓们的养牛激情都被调动了起来,如今大明不仅马匹众多,牛的数量也增加的很快。
吕宋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进入了迅猛的发展期。三年多时间,吕宋就增加了三十万汉人,开发的土地超过两百万亩,再加上原有的三百多万亩土地,如今的粮食产量能达到两千万石以上。
一亩地能出四石粮食,不是因为土地肥沃,完全是因为那里一年三熟。
实际上,那里的老百姓比大明的老百姓轻松多了,他们完全不需要精耕细作,除了除草,几乎没有任何投入。
当吕宋那里的消息逐渐传回了大明,引得大明的老百姓移民的心思更强了。
也因为吕宋增加了那么多人,所以在朱棣抵达吕宋的时候,许柴佬就提出了在吕宋设置布政司,因为一个知府管不了这么多的一块地盘,这么多人。
但是朱棣却把责任推给了朱瞻基,他现在一门心思跟帖木儿国打仗,哪里有心思管吕宋的事情。
许柴佬本就有心来京城向朱瞻基效忠,自然是开心无比。伺候走了朱棣,他就将一切准备妥当,来到了应天府。
朱瞻基对吕宋的情况比较了解,也知道光靠一个知府,很难管理好一个十一万平方公里的海岛。
在吕宋设立布政司是势在必行的,不过布政使的安排,就是一件麻烦事了。
按照道理,应该是让许柴佬继续担任布政使的,毕竟吕宋就是在他的带领下发展起来,而且谁也没有他在那里的威信高。
可是,他不仅不是科班出身,至今为止连四书五经都读不通顺。也就是他发达了以后,才跟着秀才学认字,现在勉强能看懂朝廷公文。
一个偏远地区的知府不算什么,但是一个布政使,那可是后世的省级官员啊!
这样的时候,当然大部分人都不会同意。
所以朱瞻基当着许柴佬的面,并没有讨论布政使的人选,只是赞同了他的提议,并且答应了把他的两个小儿子安排进羽林卫学。
至于许柴佬的女儿,朱瞻基早就过了liè_yàn的阶段,他现在的女人都都分配不均了,如何还肯招惹大臣的女儿。
这又不是“礼物”,可以玩了之后扔在一边,想起来就去临幸一次。
所以,许柴佬高兴之余略微有些失望,不过在走的时候,朱瞻基又给了他一个惊喜。
因为送了两个儿子来京城就学,朱瞻基将太平坊的一栋空宅子送给了他。
这房子原本住的是户部一位年迈的侍郎,因告老还乡,被空了下来。
许柴佬为之大喜,他来京城也不是没有置产之意,只是没有想到,能被“分配”到这样一套房子。
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套房子,更是身份的象征。
而且,让他一个知府住侍郎的府邸,这也表示朱瞻基本就有心让他坐上这个布政使的位置。
这一点其他人也都看出来了,所以等许柴佬离开之后,就纷纷劝说起朱瞻基了。
他们的理由无非就是许柴佬不学无术,担任二三品大员,实在不符合体制。
大明的知府基本上是四品,只有少数几个地方,比如应天府府尹是三品。
但是布政使可就是最起码三品起步,如果布政司的前面挂上承宣,那可就是从二品了。
朱瞻基说道:“我能许林三夫妇伯爵之位,能许勋贵在海外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