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我的大明新帝国>第一一零章 工序
汽机的应用中,各种管道的设计,压力的测试,其实就是一种蒸馏的技术改进。

把蒸馏技术应用到化学工业的生产,每一道工序就需要周密设计。

从动力来源,到蒸馏封闭,每一步要想达到预想的效果,就需要研究院的人进行多番论证和试验。

只有在他们这里实现了可能,这项技术才能推广,普及。

这是因为有朱瞻基的存在,他可以毫无顾虑地直接点明科技的发展方向,加以应用。

但是实际上,除了机械方面的技术是循序渐进。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化学技术的应用,绝大部分突破,都是由无数偶然组成的。

哪怕到了后世,依旧是这样。

化学研究院这里,为了筹备三酸两碱的生产,已经制定了多达百万字的笔记和工艺流程。

看到这些省略到极点的文言文笔记,朱瞻基第一时间就大发雷霆,他今天不是来指导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发脾气。

蓝烟虽然贵为良娣,但是因为她不能直接跟外臣接触,所以与研究员们的沟通,都是通过手下的女官。

她虽然是理科生,但是文言文也学的比朱瞻基强多了,两个人一个是学渣,一个是学霸。

朱瞻基当然是前者,而蓝烟是后者。

蓝烟是后妃,他就是有脾气也发不出来,大部分时候,只能起一个指导作用。

她数次提出了科学研究需要用更详细的数据,更通俗的语句来记载,不应该追求文字的精炼,但是这些人置若罔闻。

朱瞻基得到了这个消息后,也看到了这些人的记载。

汉字的精炼,这是任何一种文字都比不上的。但是如果用在阐述工艺程序,记载数据上,就精炼的有些尖酸刻薄了。

东方注重师徒的传序,而且喜欢讲究藏一手,更注重经验传授,而不是数据。

在蓝烟的要求下,他们勉强在记录里面加上了数据,但是,对于文字的表达,依旧遵循以前的习惯。

在文言文里面,主、状、谓、定、宾、补,六种语序与现代语言是有差异的,这倒不算是大问题。

但是文言文为了追求精简,经常会有一些省略,这就形成了主谓宾混乱。

经常是写的人写一句话,从来不会写的清清楚楚,习惯性让人来猜。

就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一直就有三种解释。

这在文科方面来说,没有多大的关系,最多会有一些分歧和争执。但是对严肃的科学来说,简直就是灾难。

以一个简单的轴承为例,就分了内径,外径,内外壁厚度,宽度,硬度,钢珠尺寸等尺寸。

一台机器,需要用大小不一的轴承无数,相互衔接的部件无数,每个部件要详细地描述,衔接的力度又有规定。

结果整整一页纸上,就只见到各种尺寸,主谓宾定语少的可怜。

不要说不懂的人,就是朱瞻基这种懂的人都看不懂写了什么。

这些还好说,毕竟有图纸,可以照图来对照。

但是一些加工工艺,更复杂的推论,还有一些设计的想法,这些写出来,更让人难以理解了。

百万字的工艺计划书,看似很多,其实在后世也就是三本书而已。靠着三本书,就把要建三酸两碱的工厂的计划全部囊括了进来,朱瞻基是不相信的。

可以这么说,即使工匠们严格按照计划书来建设工厂,研制设备,各个环节还是离不开他们这些研究员们。

在大部分人看来,这些是理所当然,但是在朱瞻基看来,这却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

你一个科研工作者,整天把精力放在一个研究工艺上,算什么回事?

所以朱瞻基宁愿浪费几个月的时间,也要故意发一次脾气,将所有人给震慑住。

“孤对你们给予厚望,才让蓝良娣将斗姆娘娘所授天书传于你等。在孤这里,在蓝良娣这里,依旧还有无数学问等着你们来研究,来整理,岂能让你们分心他用。

这份计划书孤要你等重新理清,用大白话给孤写出来。孤不要文采,不要文笔,只要识字的人,懂技术的人,看到这份计划书,就能知道该怎么做。”

这是朱瞻基第一次发脾气,威力自然是可想而知。所有人战战兢兢,连呼有罪。

朱瞻基这才又说道:“孤一意推行白话,不是不知道古语优雅,白话粗俗。但是,白话虽然粗俗,却能让更多的工匠能看懂诸位所写之意。孤再给你半年的时间,从今往后,要将所有工艺都采用白话写的清清楚楚,若有再犯,以渎职论罪。”

研究院的人一个个满是失落,辛苦了几个月,在殿下这里却没有落个好,一切要重头再来。

但是工部的工匠们,这个时候就兴奋了。

工部虽然掌握了如今几乎所有大工程的建设,开工,技术改进,但是他们受到了多重制约,没有一点自主权。

工部,內监,对他们有双重管理,现在头上还又压了研究院这一帮爷。

这帮爷虽然对他们没有直接管辖权,但是卡住了技术的脖子,不供着都不行。

现在殿下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以后科研与生产分开,他们这帮爷,再想作威作福是不可能了。

让其他人离去,朱瞻基留下了工部尚书吴中。

这个老好人算得上是德高望重,就是性格太善,属于是那种技术官员。

“吴尚书,关于新工厂建设,孤这里已经有了想法,虽然各种设备都要


状态提示:第一一零章 工序--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