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重回大明之还我河山>第211章 丧心病狂

那亲将闻言,再次勃然变色,颤声道:“大帅……”

金砺铁青着脸一言不发,只是转头死死的盯了他一眼!

亲将一看到满脸黑气的金砺那目中的凶光,不禁哆嗦了一下,哪敢再多嘴,立即拍马而去。

那边清军步骑全军压上杀成一团,而江边的清军炮兵很是清闲……

大炮早已架好,之所以迟迟未再向明军大营开炮,是因为没有步骑的配合,开炮便没什么意义,毕竟明军还有好几百火枪兵在那儿守着呢。

没人冲锋,木垒和营门轰开了又有何用?大炮又不能上刺刀。

接到命令后,炮兵都统虽满脸错愕,却也不敢怠慢,一时间轻重火炮纷纷调转炮口,草草挖好阵地便胡乱开起炮来。

前方,双方的步骑全部战在了一处,出镗的炮子并没什么精度可言,误伤自己人根本无法避免,金砺悍然下令开炮,完全是猪油蒙心杀红了眼,一副拼命的架势了。

……

这个金砺,为了战功,竟然丧心病狂,连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阴损招法都用上了。

他如此不顾一切,连自己部下都一起杀,是有很大风险的,他就不怕部下反水吗?

说起来,身为前明降将,金砺这么求功心切,是和前文提到的满清的军制有关……

满清早期,因人口太少,努尔哈赤采用的是一套类似奥斯曼新军模式的军事贵族统??治体系,实质就是全民皆兵,平时游牧为民,战时上马皆兵。

这种军制,有两个优点,确保了军队的战斗力。

首先,在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上,努尔哈赤确保了八旗世袭军人的绝对统治地位,即便如范文程这样的极品文官,也只能给八旗武将舔靴子,这样一来,满洲八旗兵就有了真正的主人翁意识,上阵皆肯拼命。

其次,满清初期,一切以军事扩张为主,整个国家的精力都集中在打仗上,其行政机构实质就是一个军政府,军制效率极高,战时动员能力极强。

那么,为何成军较晚的汉、蒙八旗,甚至那些由前明军队投降过去的伪军,打仗也都这么卖力呢?

因为与明朝不同的是,满清八旗兵,无论出身,都可以凭军功进爵,甚至封王,而且是类似西周时代那种,有地盘和私人武装的实权王。

这就等于给了一个各民族军人跻身统治核心的机会,说好听一点就是,“英雄无问出处,机会人人都有”。

在这种政策的诱惑下,为了荣华富贵,为了封妻荫子,金砺们能不拼命么?

而相比之下,明朝那边则是文官治国,武将的地位一向很低,一帮手一品武官送入大牢。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全社会都崇尚读书科举,鄙视武人老粗,在“好男不当兵”的风气下,明朝从军户到武将,统统是社会和统治阶层压制的对象。

满清的兵没粮饷可以抢,没女人可以强,而明朝的兵,因采用兵屯制,军户没事不得乱走动,没饷只能躺着饿死。

而到了明朝后期,朝廷确实就是发不出饷了,只得实行各将领自筹经费的募兵制,又不能放手让官兵们学满清那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而文官和商人们又一毛不拔,最后军心涣散,屡战屡败就是必然的结局了。

当然,满清这种军制也有个弊端,那就是朝廷很难做到真正的大??权独??揽,由于下属都有兵权,他们有了积极性的同时,也会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君主稍一懦弱,下属藩王人人都有“黄袍加身”的yù_wàng,而不会像明朝那些科举出身的老农那样,只能用长跪或找廷杖这样消极的办法和君主较劲。

所以满清入关,定鼎中原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扼杀下属军事割??据的危险,历代君主就开始不断削弱八旗的人身依附性质和实权王的兵权。

康熙削藩激起了三顺王之乱,雍正则把八旗子弟彻底变成了屯垦的老农,因此在君权越来越强的同时,清军的战斗力便也急剧下滑。

康熙时代,清军没有绝对兵力优势就已经打不了胜仗了,而到了雍正、乾隆时更是经常在绝对兵力优势下输得脱裤子,至于晚晴时期那种鸦片兵就更别提了,这在动辄以少胜多,几乎战无不胜的皇太极和多尔衮时代是无法想象的。

由此可见,任何一支军队,没有子弟兵意识,没有保家卫国的崇高理想,只靠利益的诱惑,是维持不久的,在此背景下,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永远只是统??治者一厢情愿的妄想……

……

随着清军数十门轻重火炮的吼叫声响起,焦琏的明军几乎马上崩溃……

由于队形过于密集,每一颗带着烟火的铁弹,呼啸着落入人群时,都会带来巨大的伤亡,一时间阵中血肉横飞,惨不忍睹,怒骂、哭叫与哀嚎声充斥旷野……

焦琏见状,双眼红得就像要滴出血来,拖着已经虚弱不堪的身躯,声嘶力竭地呼叫着疏散队形,亲自指挥骑兵和燧发枪兵向外围的清军包围圈突击,好让密集整队的火绳枪兵有足够的疏散空间。

好在清军也被炮火误伤不少,倒是也争先恐后地后撤至安全距离,包围圈渐渐地松散了许多。

饶是如此,当清军的大批轻型虎蹲炮兵,冒着明军燧发枪的弹雨,靠近到了包围圈前沿开炮后,一片片成扇面状pēn_shè而出的铁块和石子,仍然造成了明军外围骑兵的大量伤亡,不断有明军成排成片的


状态提示:第211章 丧心病狂--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