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重回大明之还我河山>第五零四章 守护

第五零四章守护

今年年初起,坊间风闻,远在广西的沿海地区,忽然出现了一支被称为“讨虏军”的抗清队伍。

经多方打听,顾炎武得知,这支神秘的“讨虏军”与别的军队完全不同,他们的领头人,是一帮热血报国的海外游子。

据说,他们与偏安一隅的永历朝廷之间,仅是合作的关系,行军作战基本上特立独行、我行我素。

相比之下,他们反而与其余几支半独立性质的抗清队伍——李定国、郑成功等人,倒是关系融洽,屡有合作。

但他们的抗清意志十分坚决,每每逆向而行、以寡击众,还逢战必胜,屡次大破鞑子主力,成军以来未尝败绩,被坊间传为“天兵”。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顾炎武听说,这支队伍战不仅战斗力强悍,还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他们爱民如子,所到之处第一件事便是放粮赈灾,大力恢复生产……

顾炎武喜出望外,不胜神往。

他暗中不断使人打听南边的局势,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就在不久前,顾炎武翘首以盼的局面终于来临!

那支神奇的“讨虏军”,果然不负众望!

他们不但光复了两广、闽北一带,还趁势北上,秋风扫落叶一般席卷了湘赣江浙大片国土,直杀得大汉奸洪承畴麾下的鞑子各部一片哀嚎、狼狈逃窜……

在连折大将,数万精兵被歼后,鞑子朝廷终于顶不住了,急命洪承畴将其麾下主力悉数撤至江北,重新布防。

清廷此举,大概是避敌锋芒,以退为进的意思?

顾炎武揣测,鞑子的意图是先止住颓势,在江北各地喘息稍定、站稳脚跟后,重新调集精锐满骑,酝酿伺机反扑。

另外,实在反攻无望下,鞑子指不定还存有隔江而治的企望……

是以,大约一个月前,洪承畴率残部匆匆逃离南京,在西起黄州、安庆,东至滁州、扬州的沿江地带匆匆布防,并从北方调集骑兵主力,集结于靠后的庐州、凤阳等地。

见此情景,孤悬海外的鲁王所部也不失时机,在张明振和张煌言的督率下,趁机杀入长江,强大的舰队由燕子矶登陆,一举光复空城南京……

顾炎武为之欢欣鼓舞,他兴奋不已地写道:“东风吹江水,一夕向西流……巨舰作大营,飞舻为前茅,黄旗亘长江,战鼓出中洲……沉吟十年余,不见旌旆浮,忽闻王旅来,先声动燕幽……愿言告同袍,乘时莫淹留。”

一开始,顾炎武急不可待,希望立刻前往南京,早日与张名振的义军会师,共图大业。

然而,由于北有鞑子重兵,南有永历军队的内战纠葛,南京的局势显然还很不稳定。

加之,鞑子控制了扬州这个盐都,导致江南数省普遍缺盐,物价飞涨。

为解百姓燃眉之急,在张明振的授意下,顾炎武决定坚持在扬州潜伏,继续向江南贩运私盐……

……

直至数天前,顾炎武和王略他们听说,一支明军船队忽然由镇江对岸突入运河,一路北上攻击前进,已经攻陷了瓜州、万寿等好几处城镇,即将兵临扬州……

顾炎武将信将疑,急切之间却搞不清这究竟是哪支明军。

因为,他知道,他的好友张名振麾下的主力舰队,此时应该还在上游的南京附近,一方面监视和州、滁州方向的鞑子,另一方面,正酝酿着对鞑子留在仪真旧江口的水师营开刀。

如此一来,这些人不是鲁王的人马,顾炎武揣度,八成就是那支威名赫赫的“讨虏军”了。

只是,看样子那支船队的规模并不大,面对各地鞑子兵的阻击,他们并未有摧枯拉朽之势,进展不是很快……

一番思量后,顾炎武决定,亲自带人出城,前去打探一番。

按他的想法,若是能及时与大军接上头,多多少少能帮上一些忙。

他手下的这些伙计,大多是本地人,对于附近河道的水文情况,以及鞑子城防的虚实,再也熟悉不过……

就在昨夜,临走前,顾炎武要王略注意安全,如果来人真是讨虏军,扬州城必定指日可下,守城无望之下,穷凶极恶的鞑子八成会狗急跳墙,临死前拿本地百姓开刀。

“顾某此去凶吉难测,一旦行踪暴露,不幸被鞑子俘获,必定牵连兄等,”

为此,顾炎武千叮万嘱,“情况紧急时,兄等可以去乡下据点暂避,等扬州光复之后再回城与讨虏军接头,将粮栈中的存粮,以及各处藏匿的食盐一并献给大军……”

可是,王略却并不打算离开店铺。

这里,毕竟有他们的产业还有家属,守护这里,是他的职责。

一年多来,这家粮栈虽然明面上是自己在经营,可核心人员都知道,这是顾炎武这个挚友的财产。

当初,自己也想多少出资一些,可顾炎武却婉拒了他的请求。

他知道顾炎武的意思,以贩卖粮食为由,私下走私食盐这种营生,风险实在太大。

尽管万分小心,但难免百密一疏,一旦途中遭遇巡检的鞑子漕兵,往往只能一哄而散、只身脱逃,全部货物都将血本无归。

是以,王略觉得,越是在这种时候,越不能丢下店铺只身避祸。

如果举家出城躲避,在双方交火、一片混乱中,保不准有兵痞湖匪乘机抢劫掳掠,损失太大了他没法交待。

其次,他与万寿祺的家人多是妇孺,在城外也没有合适的落脚点


状态提示:第五零四章 守护--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