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刚刚出现的时候,是如同狼群一般的存在。

因为人类个体的力量虽然很强,但还是比不了虎、熊这些顶级的掠食者,所以,这种时候,聚集到一起,各自有分工便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和大多数人对人类孱弱的认知不同,那个时候的人类虽然个体的力量可能比不过虎、豹、熊这些最强大的掠食者,可却绝对不逊色于狼、鬣狗这些群体狩猎的生物,现在非洲的草原之上,还存在着能够跑死羚羊、吓退狮群的猎人部落,从他们身上,就可以上溯几万年,领略到我们祖先时期的风采。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人类的强大,人类的数量便越来越多,仅靠当地的猎物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于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了。

于是迫于无奈的人类开始迁徙,离开食物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故地,向着四方迁徙,这也是差不多整个考古界对于人类是从非洲迁徙而出的认知来源。

不去管这个推论到底是真是假,总之,随着人类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发现哪怕迁徙也无法满足食物的需求之时,农业便出现了,在华夏神话之中,将这一切全都归功于了神农氏这一个圣人的身上,是他尝百草,是他教会人们种植。(就算如此,这一切终归还是被归功于人的身上,而不是像其他文明一样,将这一切归功于神明,这其实也算是华夏文明与其他文明最为不同的地方。只可惜,儒家这群家伙,讲什么克己复礼,只看到了先圣们的功绩,却将先圣们这种探索、实践的精神给掐了。)

可是,从猎人变成了农夫,这就引起了另一个问题。

在以狩猎为生,整个族群都是猎人的时候,对于身边的野兽,猎人们当然不会嫌弃,反而会觉得越多越好,毕竟,这些对他们来说,可都是食物。

但过渡到了种植为生之后,身边的野兽就成为了人们头疼的存在,食草的野兽会破坏农田,啃食禾苗,食肉的猛兽会威胁越来越多,且没有狩猎经验的农夫。好在,另一位圣人有巢氏为这个问题提供了解决的办法。

虽然在还在狩猎之前,有巢氏就教会了人们建造房屋以遮风避雨,可对于狩猎的猎人来说,其实山洞和房屋的效果是相同的,很多时候,山洞可能还比房屋要好,毕竟,山洞不用担心倒塌,而房子要是没有建好,还是会倒塌伤人的。

而到了种植为生的时候就不同了,无论是麦子、稻子还是粟米、糜子,平整的土地是最起码的需求,而有平整土地的地方,山洞这种原本最好的住所,自然就不存在了,所以,这个时候,有巢氏教会人们建造房屋的手段就凸显出了其重要性。

房屋建造好了,人们又发现,用木头建造的篱笆可以阻挡食草的野兽,用木头建造的围墙可以阻挡食肉的猛兽,于是,族群部落就出现了。

农业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这也是农业取代狩猎成为人类主流的原因,随之越来越多的人口,族群部落越来越大,最终为了更好的发展,还是只能分裂,让一部分人离开,再去寻找一处可以开垦农田的地方,建起新的部落。

就这样,人类越来越壮大,但新的问题随之再次出现了。

盐,人的身体必不可少的物质,可在能够煮海熬盐之前,人类食盐的来源就只能是那种天然的盐矿,可盐矿却并不是如肥沃的土地和水流一样分布广泛的,一开始人们建立部落还能紧靠盐矿,可随着人越来越多,族群部落越来越多,新建立的部落就很难保证这一点了。

于是,交易就出现了,紧接着,供人交易的市就存在了,当然一开始,这个市,其实就是一处很显眼,周围部落都知晓的地点,约定了时间之后,(往往都是以月亮为信号)定期的交易。

可还是那个问题,人类注定会越来越强大,渐渐的,除了盐之外,人类对其他物品的需求也出现了,这种落后的交易方式就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了。于是,一个固定的无论何时抵达都能供人交易的地点就出现了,这也是城镇的雏形。

而具体到炎黄部落,一开始,这个供人交易的地点,只有王都,这也是王都之所以能够成为部落中心的真正原因。

但这一点,无论是风,还是自诩经历了无数风雨的八位王都氏族族长都不知道,他们和部落之中的其他人一样,都觉得黄帝庙才是其成为部落中心的原因。

镇苗城和镇白城的出现,已经分润了王都的地位,而张岩想要的便是类似镇苗城、镇白城这样能够分润王都地位的存在能够更多一些,之前他促成王都附近那些二等氏族建立一个供周围氏族交易的营寨便是为了这个目的。

所以,在听到风和王都氏族族长们想要在部落四方修建黄帝庙的时候,他不仅没有反对,反而大力支持这一切,为的,就是希望能够借助部落那些氏族不希望黄帝庙建在某一个氏族住地之中的心理,让黄帝庙修建在荒野之中,进而,以要求保护黄帝庙和庙中祭司的名义,促成所有氏族同意在黄帝庙修建的地方,建起一座城池。

这座城池不用太大,哪怕只不过将将能够包裹住黄帝庙也无所谓,因为黄帝庙会吸引大量的人前往那里,一开始也许没有人会意识到去往那里除了祭拜黄帝外还可以进行交易,可是只要有一个聪明人有了这个想法,做了这件事情,那马上,这一点火星就会变成熊熊大火。

王都氏族们奢求的是人们祭拜黄帝奉上


状态提示:第972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