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唐朝好大哥>第三百六十三章 求援

李世民已经三年多没亲自上过战场了,最近的一次还是秦浩穿越过来之前,直面颉利可汗的渭水之耻。

想想这三年大唐也真是了不起,先怼死了周边最强的竞争对手东突厥,又灭了桀骜不驯的吐谷浑,现在他又亲自领兵正在攻打间接灭了前隋的高句丽,而且同样是信心满满的想要灭国。

三年三战灭三国,这速度比起原本历史不知道快到哪里去了,按常理这么频繁的用兵国家早就崩溃了,将士们也会有厌战情绪,可事实上是大唐如今依旧气势如虹,而且国家财政上半点问题都没有,房玄龄昨日来信还信誓旦旦的说,这仗哪怕再打八个月国库都没有压力,甚至都不用勒裤腰带。

这让李世民不由得沾沾自喜,洋洋得意,想想他刚登基的时候面临的是何等烂的一个摊子,而如今大唐之强甚至已经远超秦皇汉武,而老百姓却并没有因此而成为他标榜史册的牺牲品,生活质量一年比一年高。

朕果然是千古一帝的圣君啊。

不过这一切,似乎都离不开一个人:秦浩。

大唐的所有转变,都是从秦浩崭露头角之后开始的,别看他现在还不是宰相,但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却只高不低,只是这臭小子永远都不会像房玄龄那样给他省心,反而永远都是在出难题的那个。

虽然事实证明,只要解决了他的难题,事后的结果真的很美好,但问题是解决难题的过程真的很辛苦啊。

比如现在,他打仗都没这么愁,却被秦浩的一纸折子搞得抓耳挠腮的。

秦浩的折子洋洋洒洒又是好几万字,不过中心思想就两个:要人、要权。

先说要人,他这面可是正在打仗啊!还是跟高句丽这样的强国在打国战!张嘴就是十万关中精锐,这话你丫是怎么好意思说出口的?他手里一共也就三四十万大军,还有一半左右都是胡人,哪特么给你丫再变十万大军去。

新罗那边有些小动作,这个他也知道,可秦浩这个处理办法未免也太激进了点吧,搞得李世民一时半刻都接受不了。

本来么,遇到这种事按他的意思无非也就是发旨意痛斥新罗女王一番,希望他们能有所收敛,实在不行那就只能把牛进达他们接回来了,大不了不开辟第二战场,等打完仗再跟新罗秋后算账呗。

反正他仗打到现在已经信心爆棚了,就算没有第二战场他也有把握去平壤城跟众将士庆功。

可秦浩明显是奔着撕破脸皮去的,上去就把人家女王给抓走了,还让一个原来的大唐校尉在新罗监国,这是摆明了要死磕啊!

小小新罗大唐自然也不是很当回事,可这外交影响你是不是得顾及一下啊,外交影响啊,怎么前一刻还是盟友呢,后一刻就跟要灭了人家的国似得?

契丹可汗可就住在他隔壁不远,脏活累活送死的活可全是人家干的,这事要是让人家知道了,还怎么敢实心实意的帮你打仗。

说真的,这事换一个人干的话李世民可能就直接一撸到底革职查办了,至于牛进达所部,那就只能说声抱歉了,毕竟他作为皇帝想问题肯定要从大局出发。

不过换了秦浩,这事还真就得琢磨琢磨了。

李世民相信,秦浩虽然年少,做事多少还是有分寸的,而且在他的印象中,秦浩并不是一个鹰牌的人物,这家伙像文官远多于武将,主张润物细无声,用经济手段实现军事目的,平时聊天的时候,除了提起吐蕃的时候经常咬牙切齿的存有偏见之外,在其他时候都更像是个和平主义者,如此做事的背后想来必有深意。

可惜,秦浩那个小兔崽子居然不亲自过来汇报,只交了份计划书,弄得他想当面问问都不行,而秦浩的那一套想来都是高深莫测,不给你详细的解释你都看不明白,反正李世民看那计划书看了一宿,都还是一头雾水。

秦浩的计划中,增派十万兵力并不是用于跟新罗开战的,更多的还是威慑作用,同时借此错综复杂的关系对新罗展开经济布局,而那些经济布局也是之前跟新罗都说好的。

换句话说,他会尽量维持新罗跟大唐的盟友关系,只是提前划定租界等之前就谈过了的事情,嗯,这厮把人家女王都给绑了,却说会维持两国的友好关系,真特么是个天才。

在秦浩的计划中,增加的这十万人中,有五千左右是作为那个什么大牛的护卫的,另外五万人,是负责建设租界的,以后也会长期留在所谓的租界里,而这个租界据他自己所说,以后将会成为新罗和百济的经济中心。

剩下的,才是支援给牛进达的,这样他哪怕没有了新罗的牵制也可以打下百济,成功开辟第二战场。

除了兵之外,这厮还要权,反正就是新罗和百济的事,军事上依然还是听牛进达的,但政治上听他的,他希望可以全权处理两国相关的所有行政事务,并在事后对他这个皇帝进行汇报。

李世民自然不知道什么叫殖民地临时大总督的,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对此进行理解,反正按秦浩的说法,新罗这个国家早晚是个祸害,但大唐却不方便动手,如果将这事交给他来运作,不用动手也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国,将新罗变成大唐的几个郡。

这话在他的理解里基本等同于疯言疯语,不过看在秦浩短短几年里创造了这么多奇迹的份上,李世民倒是挺想试一试。

于是李世民想了想之后,原则上同意了他在新罗百济两国行政事


状态提示:第三百六十三章 求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