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废弃迁都後,曲沼荒凉一梦中。
见说旧园为茂草,寂寥无复万枝红。”
如果说在京兆府长安城周边各县还能见到一些汉唐时期的遗韵,令人发思古之幽情,那么当西门庆一行从灞桥西行来到长安城外时,却再难寻觅古都长安的往日荣光。
出现在西门庆一行人眼中的,不过是一个粗陋重建的州城,比之东平府、青州城等京东路的州城都稍有不足。
大唐盛世的繁华都城长安城,早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
事实上,长安在唐以后失去竞争国都的机会,有很大一个原因是由于唐长安城的彻底毁灭。
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一百多年间,宏伟壮丽的长安城虽遭到多次破坏,但尚能得到及时修复。
但是到了唐末,战乱不断,长安城的破坏变得日益严重。
二百多年前的唐中和三年,反贼黄巢的军队占据长安城,与唐军在长安一带激战。
黄巢离开长安时,曾放火焚烧宫室,而唐军诸道兵入城后,对长安城的破坏尤为严重。
据宋代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新唐书黄巢传记载:“自禄山陷长安,宫阙完雄,吐蕃所燔,唯衢弄庐舍;朱泚乱定百余年,治缮神丽如开元时。至巢败,方镇兵互入掳掠,火大内,惟含元殿独存,火所不及者,止西内、南内及光启宫而已。”
后晋刘昫等撰的旧唐书僖宗本纪亦载:“初,黄巢据京师,九衢三内,宫室宛然。及诸道兵破贼,争货相攻,纵火焚剽,宫室、居市、闾里,十焚六七。”
根据西门庆看过的这些史书的记载,唐末黄巢之乱中,毁灭长安城的不是黄巢贼军,而是大唐的各道军阀部队。
正是这些军阀部队攻破长安城后,为了劫掠财物,才放火焚毁了长安城。整个城市有一大半都毁于此役。
当然,尚未灭亡的唐朝中央nn虽然已经对藩镇军阀失去了掌控,但还是试图修复长安城。
唐僖宗逃到四川后,令王徽充任大明宫留守京、畿安抚制置修奉使,修复长安宫殿。
史载“徽外调兵食,内抚绥n,逾年,稍稍完聚。兴复殿寝,裁制有宜”,对恢复长安城尽心竭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两年以后,王重荣、李克用与田令孜大战于沙苑,令孜败归,下令焚烧坊市及宫城,导致“宫阙萧条,鞠为茂草”,“唯昭阳、蓬莱三宫仅存”。其后虽有修复,但不久又遭战火焚烧。
唐昭宗乾宁三年,李茂贞自岐攻入长安,杀人放火,于是“宫室廛闾,鞠为灰烬,自中和以来葺构之功,扫地尽矣”。
这些藩镇军阀发动的战争一而再,再而三地对长安城造成破坏,稍有恢复的长安城变得更加残破。
而年以后,朱全忠在长安的暴行,则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后果,导致了唐代长安城的毁灭。
唐昭宗天祐元年正月,军阀朱全忠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对长安城进行了彻底破坏。
据大宋宰相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天祐元年正月条记载,朱全忠引兵屯河中。
“丁巳,上御延喜楼,朱全忠遣牙将寇彦卿奉表,称邠、岐兵逼畿甸,请上迁都洛阳;及下楼,裴枢已得全忠移书,促百官东行。
戊午,驱徙士民。号哭满路,骂曰:贼臣崔胤召朱温来倾覆社稷,使我曹流离至此老幼襁属,月余不绝。
壬午,车驾发长安,全忠以其将张廷范为御营使,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长安自此遂丘墟矣”。
梁太祖朱温为了彻底控制傀儡皇帝唐昭宗,防止东迁洛阳的长安官民还有西返之心,就学习东汉末年董卓的做法,彻底拆毁了长安城。
经过这次浩劫,宏伟的大唐都城长安城被毁灭了。一代名城,化为灰烬,关中地区也遭受了巨大的创伤,到处都是残破的景象。
五代时期,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诸王朝更替的过程中,关中一带又发生了一系列战争。整个关中地区就变得更加残破了。
西门庆从潼关进入关中后,这一路上的见闻也让他确信,如同眼前衰败的长安城一样,关中地区是彻底的衰落了,很难再支撑一个与关东分庭抗礼的割据nn。
在西门庆看来,除了战争对长安城的破坏,关中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树木植被大量减少,水资源短缺,也是长安城持续衰落,再难恢复的重要因素。
关中地区本来是生态环境优美的“天府之国”,据文献记载,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天府之国”。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过,“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这里曾经河湖众多,水源丰富,有泾、渭、霸、滻、丰、滈、潏、涝水。
水之中,渭水为大,自西而东,奔流不息。其他诸水多汇流入渭,纵横交错,形成“水绕长安”的格局,使其成为秦汉时期最适宜建都的地方。
然而隋唐两代三百余年间,关中地区的人口大量增加,黄土高原开发过度,森林急剧消失。
天然植被大量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导致环境污染,水旱灾害不断出现,所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
在唐末以来的战乱和关中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打击下,曾经富饶的关中地区终于失去了在中国版图上的重要地位,到了这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