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此时倒是稍稍正式了一些,他从自己面前的桌上翻出的一份文件递给钱谦益说道:“先生看一看这个,朕打算在河北、北京、天津下属各州县成立一所两年制的中学,作为小学和大学之间的教育衔接部分。
小学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打好数学、历史、语文的基础,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熟悉集体生活。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及对自然科学的探寻。而对于新设立的中学教育,朕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接受基础的自然科学教育,明了他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朝廷在这些地区办理的官学,即县学、州学、府学等学校,一律改为中学。原主持这些学校的教授、学正、教谕脱离教学,除了继续负责文庙祭祀和管理生员的职责之外,日常主要对本地的小学和中学进行管理,并负责朝廷相关教育政策的落实。
朕已经让内务府准备了35万元,专门用于各地中学的设立。另外还会设立15万元的皇室教育基金,对那些无力负担教育费用,但是能够考入中学、大学的优秀学生进行资助。这就是朕今天召先生来负责的事务。”
有了刚刚的前车之鉴,对于皇帝的要求,钱谦益很是思考了一会,方才小心的向皇帝询问道:“陛下,教育方面的事务,不是一向由李天经负责的吗?此外臣以为,设立中学是一件好事,但似乎没必要撤除地方上的官学吧。一旦传扬出去,臣担心那些生员和训导会因此而抵制中学的设立啊。”
朱由检很是认真的看着钱谦益说道:“李天经在内阁的确是负责教育事务,但他的资历毕竟太过浅薄,在士林中没有什么声望。让他去负责撤官学建中学的事务,估计那些州县的生员还真要起来闹事。
但先生你就不同了,你是我大明的文坛领袖,又是新东林党的党魁,你出面主持这件事,那些年轻生员恐怕就要先怯上三分,不敢随意聚众闹事了。只要这些年轻生员没有第一时间起来闹事,先生难道还没办法对付这些涉世未深的生员吗?”
听到皇帝这么说自己,钱谦益只能面露尴尬的和了几句。朱由检这才满意的继续说道:“现在各地的官学大多已经荒废,里面的教师和学生大多是庸碌无能之辈。
官学的学生中,没有才能的只想弄个生员的名额逃避国税,享受生员的特权;有才能的愿意挂一个生员的名分,但却并不愿意进入官学荒废时日,他们不是在家聘请名师,便是前往私人书院求学。
这样一来,朝廷设立官学的意义已经不复存在,倒是成为了一些地方豪绅为子弟获取生员特权,窃取基层管理权力的地方。而那些挂着生员名额走入仕途的官员,他们接受的也不是朝廷教授的学术观点,而是私人书院或是某些地方名士的思想。
朝廷的改革政策要能够长久的维系下去,首先就要有一批接受改革思想的读书人,难道我们能够指望,那些反对朝廷改革的守旧夫子们,能够教育出一批又一批的改革支持者来吗?朕以为是不太可能的。
是以,官学非撤不可,只有撤掉官学,才能让那些年轻士人们明白,他们想要做官,就要接受朝廷正式的学校教育,不是在家里请个名师,或是什么私人书院里学习个八股文,就能梦想中举的。
此外,大学教育到今日为止,已经将近三年,第一批正式的大学生也将要毕业了。对于前几批的大学毕业生,朕打算将一半人员投入到中学教育的事业当中去。河北、北京、天津三地,乃是朝廷的根本之地,只有让这些根本之地的教育纳入到了学校教育体系之内,朝廷的改革才算是有了一个真正的根基…”
钱谦益听到这里,总算是明白了崇祯想要的是什么了。当初太祖高皇帝删减《孟子》,干的事情也和崇祯没什么差别,无非就是想要把道统也掌握在手中而已。
只不过太祖高皇帝还在儒家lún_lǐ中打圈圈,眼下这位年轻的皇帝却试图在儒家lún_lǐ之外找到一个新的学术来牵制那些守旧的士大夫而已。皇帝的行为其实已经触及到了士大夫核心价值观的边际,照理说钱谦益此刻应当是拒绝的。
但是,改革本就是要让士大夫们吐出一部分利益,支持改革的钱谦益并不觉得皇帝的行为有什么过分的地方。作为一个奉命编辑了《中国简明历史》的人来说,钱谦益反倒是现在朝中最为了解崇祯历史观点的人。
而在不断揣测崇祯心思的过程中,钱谦益其实内心已经默认了,今人必定胜于古人,社会总是不断在进步的观念。如果不是有这样的认知,他也编撰不出符合皇帝要求的历史书籍来。
刚刚已经在皇帝面前屈服过一次的钱谦益,此刻内心的纠结时间就更短了,没待皇帝多费口舌,钱谦益便再次应承了下来。只不过在皇帝面前答应的爽快的他,在走出宫门之后,脚下倒是有些轻浮了起来。
和渐渐开始焕发出青春的北京城不同,此前生机勃勃的沈阳城,现在却像是遭遇了寒冬的老林子一般,不仅街面上的商铺有些冷清,就是街上行走的女真人也无从前那般悠闲适意,只是低着头快步行走着。
城中心一直在修缮的后金宫殿,也破天荒的停工了。知道内情的人都说,前年和去年同大明打的两场战争都没得到什么收获,又要养这么多蒙古投降的部落,沈阳的库藏已经开始空了。大汗不得不停下了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