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仙侠修真>一名隐士的前半生>第五百二十九章 收拾当初心
在可惜。如何调养,今择要略说。”

说到具体的方法了,我看见,那些弯腰的勾头的,此时,都纷纷坐直了起来,准备按法师的说法实践了。

“跏趺坐时,宜顺著自然正坐,不可将腰作意挺起,否则火气上升。过后会眼屎多,口臭气顶,不思饮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沉。如觉昏沉来时,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略移动臀部,昏沉自然消灭。”

说得如此具体,方法如此简便,这才是精华啊。

“用功太过急迫,觉心中烦躁时,宜万缘放下,功夫也放下来。休息约半寸香,渐会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则,日积月累,便会变成性躁易怒,甚或发狂著魔。”

这就是憋的,有的人,把坐禅当成体育锻炼,信仰三从一大,就造成不好的效果了。

“坐禅,有些受用时,境界很多,说之不了,但你不要去执著它,便碍不到你,俗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虽看见妖魔鬼怪来侵扰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见释迦佛来替你摩顶授记,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欢喜。楞严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这些境界我还没有发生过,不知道会不在我头脑中出现呢?其实,我倒是有点期待的。

“用功怎样下手呢?楞严会上憍陈那尊者说客尘二字,正是我们初心用功下手处。客尘喻妄想,主空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来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随妄想忽生忽灭。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尘质自摇动,本碍不著澄寂的虚空,喻妄想自生灭,本碍不著如如不动的自性。所谓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从理论上说,我理解这两个字。但是实际体验中,总是找不着下手点。

“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祖师的安心,六祖的惟论见性。只要直下承当便了,没有看话头的。到后来的祖师,见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机诈,每每数他人珍宝,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门庭,各出手眼,才令学人看话头。”

看话头是个手段,方法,不如当年,迦叶与佛祖,拈花微笑,就得道了。话头很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谁,为最普通。

“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著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

这一段有点绕,我不太好理解,也没这样实践过。但是,记下来,万一今后要碰到这种情况,好对照。

“看话头先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何谓疑情?如问念佛的是谁,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著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却没处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个疑念,像流水般不断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著他,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初用心时必定静中比动中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别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动中或静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这样看来,我的疑情至今没有发起,所以不差得远啦。

“初心人所发的疑念很粗,忽断忽续,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仅可叫做想。渐渐狂心收笼了,念头也有点把得住了,才叫做参。再渐渐功夫纯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觉得坐在什么处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单单疑念现前,不间不断,这才叫做疑情。”

其实,我连他所谓的初心人的境界功夫都没达到,怪不得,钱师兄他们到茅屋打坐的资格,我还远远不够。

“实际说起来,初时那算得用功,仅仅是打妄想。到这时真疑现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时候。这时候是一个大关隘,很容易跑入歧路。这时清清净净无限轻安,若稍失觉照,便陷入轻昏状态。若有个明眼人在旁,一眼便会看出他正在这个境界。一香板打下,马上满天云雾散,很多会因此悟道的。”

这就可以悟道了?当然,前提是自己功夫到了,旁边还得有个明白人,或者就是过来人吧。

“这时清清净净,空空洞洞,若疑情没有了,便是无记。坐枯木岩,或叫‘冷水泡石头。’到这时就要提,提即觉照。,单单的的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动,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烟,一线绵延不断。用功到这地步,要具金刚眼睛,不再提,提就是头上安头。就是说这时节,此中风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说可能到。到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这地步的人,说也没用。”

怪不得,那些公案中,禅师们如同打哑谜一样,原来是他们明白,我们听不懂。

“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个长远切心,真疑便发。真疑发时,尘劳烦恼不息而自息。时节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看样子,我首先要突破的一关,就


状态提示:第五百二十九章 收拾当初心--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