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汉奸臣>第两百零八章捷报

吴国武义十五年,晋天祐十九年,冬十二月,晋王李存勖率精兵数万渡河与吴军决战,却大败而归,折损将士三万余人。

吴军大获全胜的消息,很快便用八百里加急的快马连夜送往洛阳。

得到消息后,留守洛阳的太子和朝中众臣等顿时全都沸腾了。

从去年八月决议北伐起,开始的时候吴军还一路告捷,没有遇到多大的困难就成功拿下洛阳,消灭了后梁;然而之后晋军突袭郓州的消息却给大家带来了当头一棒。

作为与吴国同等实力的强国,晋国果然是出手不凡,一下便夺取了郓州;再加上晋军过去多年的辉煌战绩,即便是太子杨炅和朝中百官等人对于此战能否取胜也心存怀疑,至少没有太多的自信。

而之后延续八个多月的围城战,更是让大家望眼欲穿,不知道这次决定天下大势的决战到底会如何收场。

可惜他们前线的大战都使不上力,只能在陈彦谦等大学士的带领下,努力稳定后方,为前线提供源源不绝的粮草辎重供应。

如今,终于传来大捷的消息,朝廷上下自然欣喜若狂。

杨炅当即就下令,要尽快将消息传遍各地,以安抚人心。

第二天一大早,当百姓们才刚刚从睡梦中醒过来时,洛阳的官差就已经敲锣打鼓的在街上宣扬捷报的消息了。

当初决议迁都洛阳时,杨渥同时还下令从江南迁移十万百姓过来,以充实这里的人口,如今移民的命令基本得到落实。

那些从南方迁移过来的民众,原本对此还颇有微词,认为江南的环境更加安稳,洛阳却处于前线,万一与晋国决战不利,他们就有可能陷入战乱之中。

如今得到大捷的消息,这些人顿时放下心来,一个个都在高呼万岁。

而洛阳原本的百姓,他们之前处在梁国的治理之下,陡然间变成了吴国的子民,心中多少还是有些隔膜。

好在杨渥任命的洛阳尹等官员,大多都勤政爱民,对待百姓比原来梁国的官员还要好得多,所以大半年时间下来,这些百姓也基本接受了吴国的统治。

如今又收到大捷的消息,民心顿时更加安稳下来,不再为将来的局势感到担忧。

与此同时,在洛阳城中还有另外一批人,在得到吴军大捷的消息后顿时就坐不住。

这其中,岐王李茂贞之子李从儼的反应最为激烈。

岐王这人向来重武略而轻文治,而李从儼却刚好相反,对于文治很感兴趣,对于武事却没什么兴趣。

今年年初的时候,李茂贞派他出使吴国,一来是让他交好吴国,二来也是为了让他暗中观察吴国的实力。

其中前一个目标很容易的就达到了,杨渥对他的到来非常欢迎,而且听说他喜好文史后,还特意请了一些大儒来陪同他,又允许他去吴国的国子监等地方参观学习等。

吴国的文治在当今天下乃是做得最好的一处,别说是岐王麾下,就是晋国、蜀国,以及以前的后梁,在这方面都远不能与吴国相比。

李从儼到了这里后自然大为欣喜,深深被这里的一切所吸引,觉得这里才应该是他理想中的国度。

在他给李茂贞的信件中,着实为吴国说了不少好话,甚至还断言说,能一统天下者,必定是吴国。

李从儼还趁机劝说李茂贞亲自来朝,至少也要派出更正式的使节来表达臣服之意。

可惜之后晋国大举来袭,战事又陷入僵持中,再加上李茂贞一世枭雄,让他直接向吴国臣服,他心中也有些不大乐意,所以此事就暂时停了下来;而李从儼也一直留在了洛阳。

如今随着大捷的消息传来,李从儼顿时就坐不住了,他当即取来笔墨,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书信,打算劝说其父上表臣服,并派人以最快的速度送往凤翔。

而像灵州的朔方节度使,夏州的定难节度使等,他们派出的使者同样一直停留在洛阳,打算观望这一次晋吴决战的结果,然后再定下一步的行止。

这些藩镇的实力远远不能与岐王相比,而且他们也没有太大野心,只想保住自己如今的地位,所以早在之前就已经上表吴国表示臣服了。

不过这一次的大捷消息传来,还是给这些使节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各自都在以最快的速度将消息传递回去。

总之,一石激起千层浪,吴军大捷的消息很快就引得四方云动。

……

相比于吴国这边的欣喜若狂,晋王李存勖在狼狈逃回河北后,望着眼前仅剩的数千残兵败将,心中悲愤莫名。

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形下,想要渡河逃命,这其中的危险性李存勖当然心知肚明。

他知道,一旦被吴军半渡而击,大军折损过半都不是什么稀奇事。

实际上他在渡河之前就做好了打算,就算损失掉一半的兵力,也要将另一半的人带回河北。

然而实际情况却更加残酷,最终折损的兵力远远超出他的想象,晋军负责断后的大军崩溃得太早了,未能担负起应有的重任。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却是因为他遭到吴军苏州炮的攻击,在躲避之时却让吴军抓住机会放出谣言,进而导致军心大乱,大军迅速溃败。

“早知道渡河会遭到如此大败,还不如拼死奋起一战!”他心中欲哭无泪的想着。

当然,他也就这么一说而已,要是真的发兵反击,以晋军低落的士气,即便拼了老命只怕也攻不破吴军的防线。

状态提示:第两百零八章捷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