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新一轮的改革开始了

华夏工业科技数控机床的研制也在进行,带头人就是陈伟,他当年带着一帮人在北方工业集团“实习”了一年多时间,刘琅传授了很多知识,现在陈伟领导的团队已经研制出了拥有一定自主产权的国家第一代数控机床,当然,这指的是在核心技术的设计方面,还没有现实制造出来,国内能够制造出来的只有北方工业集团。

刘琅这次来到华夏工业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要和对方商谈数控机床的问题。

如果北方工业集团自己研制数控机床,刘琅预计得需要用一两年的时间才能突破核心技术,然后再花上一年多时间量产,那样的话至少得三年时间,原来刘琅就是这么安排的,不过现在看来要提前了,白为任可是当着大家点了他的将,虽然当时刘琅没有表示,但国家需要他就得尽量完成。

既然华夏工业科技有限公司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已经取得了突破,那正好就拿来用。

当然不是白用,双方要签署协议,以后生产出来是要按照比例分配利润的,但是一台机床北方工业集团也不能把所有零配件全部制造出来,这里面还得有其他工厂加入进来,这件事刘琅已经和江波涛讨论过了,刘琅的意见很明确,国家一定要趁着这次机会对国内的一些部门和企业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怎么改革?很简单,把一些品类繁杂的企业进行重组,依照中芯科技有限公司的模式。

几年前国家为了支持中芯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对全国数十家半导体企业进行了改组,让他们从原来制造多种半导体配件转变成了为中芯科技提供单一的配件厂,这种模式就是从“风田”模式而来,结果中芯科技发展迅速,不过同样的模式并没有在其他行业中进行,原因很简单,国家的半导体企业相对很少,全国也就二百多家,而重工业制造企业就多很多了,全国范围内足有两千多家,而且半导体企业人员规模也不大,最大的企业也就一千多人,有一些只有四五十人,人员规模受改革的影响小。

改革嘛,必然会有一些人的待遇发生变化,人员少这种影响也就小。

但是制造厂就不同了,全国范围内两千多家,其中有一百多家企业都是大型企业甚至时超大型企业。

比如辽北省第一机械厂拥有五千多名员工,金陵机床一厂四千多名员工,首都制造厂四千多名员工,如果对他们进行同样的改革,那影响到的人就多了,所以国家方面一直非常稳重,不敢轻易“动手”。

这几年北方工业集团在阜城“玩”的风生水起,依附北方工业集团的有六家企业,职工人数都不多,也就三四十人左右,加上北方工业集团一共四百多人。

可就是这四百多人组成的一个小小的联合体把持着国内十五种类刀具的三成市场和八种机床轴承零部件的两成市场,去年全年产值达到一亿人民币,北方工业集团的员工去年年底一次性绩效奖平均就达到了三千元,最高奖金是四千五百元,平均年收入一万四千块钱。

那六家附属的小企业员工工资也达到了七千块钱,选超过阜城城镇平均工资水平,而六家企业的股东们更是超过万元。

当时群众日报还刊登的文章,标题就是“北方工业集团一年创造出了三百一十二名万元户”。

北方工业集团的经历告诉所有人,做企业不是看谁的人多,而是看谁的科技高。

当然,在刘琅眼里北方工业集团还差的远,他还有很多产品没有推出,只是现在公司严重缺乏人手和附属企业。

缺人可以招聘进来,不过再招聘的员工只能在院校中招收了,因为如今的公司已经不是三年多前的企业,那时公司一穷二白,对员工们的水平没有限制,只要是制造工人就行,即使这样也才招收了二百多人。

三年以后这些人全都成了“高手”,水平是国内顶尖,这个时候再像三年前那样招收工人显然是不合算的,难道还让刘琅再花三年重新培训吗?

所以只能招收大专院校的学生,刘琅的侧重点其实是阜城矿业学院的学生,去年他在华夏大学招收了十几名大学生,这只是打出北方工业集团的气势而已,今年他要招收六十多名学生,明年会招收超过一百个学生。

人才刘琅不愁,但是附属企业就麻烦多了,阜城本地的很多企业都开始向北方工业集团靠拢,希望能和北方工业集团合作,当然,这不能算是合作,因为

但是他们的水平太低,工人刘琅可以对其培训,可设备呢?难道让刘琅出钱购买吗?

而且现阶段北方工业集团的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单以此时的规模来说,这六家企业是够了,除非进一步增加产品。

扩大生产是必然的,刘琅以前的打算是每扩大一点就增加一两家相应的企业,逐渐形成真正的集团公司,不过现在看来速度要加快了。

如何提高?那就要看国家敢不敢下决心了。

刘琅在首都待了几天,高层的扩大会议就在这几天里召开,部级以上的领导全部参加,还有军方等部门,国家最高领导亲自主持会议。

这个会议开了足足一天时间,晚上六点多钟江波涛才打电话给刘琅,简单的告知了他一下。

国家的这次会议规格非常高,所有部门主官全部参加,甚至久未露面的几位老人家都露了面,做出了重要指示。

其实他们这几位老人家最是着急,特别是看了海湾战争的情


状态提示: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新一轮的改革开始了--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