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君谋天下之大夏帝国>第一百五十七章 伏击与反伏击 续

大同城西八十里左右的一处山坡下,三千夏军重甲骑士和六千南辽军轻骑兵正在发生一场小规模的战斗,这场战斗虽然规模很小,但是同样也非常的惨烈,虽然双方的兵力是一比二,但是从兵种和战力都不在同一个等级上。

当重甲骑兵碰到轻骑兵,如果是在白天在正面战场上,如果轻骑兵的统兵将领不是傻子的话,重骑兵是绝对打不过轻骑兵的,因为虽然都是骑兵,但是他们的侧重点不同,重甲骑兵的侧重的是在短距离内进行突击作战,而轻骑兵则是进行远距离的长途奔袭,所以当重骑兵碰到轻骑兵的时候,只要不是正面作战落败的一定是重骑兵。

但是今晚的战况却十分的不同,因为这是重甲骑兵和轻骑兵的一次正面碰撞,这就如同用重型坦克去装拖拉机一样,在重甲坦克的面前,拖拉机根本就不是其对手;由于是夜晚双方都没有进行远距离的弓箭攻击。

一上来就是短兵相接,双方的冲刺速度再加上夏军锋利的战马刀(西夏工匠对蒙古弯刀的改进型),夏军的重甲骑士根本就不用挥刀就可以轻松的划过南辽军轻骑兵的皮甲,然后直接命中要害;而反观南辽军的轻骑兵就没有那么好的战果了,由于夏军是重甲骑兵,所以一般的刀剑根本破不了夏军骑兵的重甲。

被南辽军轻骑兵所击中的重甲骑士根本没有受到重创,只是在盔甲上留下了一道白印,当然这并不代表夏军的重甲骑士没有伤亡,在骑兵互相冲刺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碰撞,而且有的重甲骑士比较倒霉,被命中的是重甲没有防护的地方。

双方交战的时间非常短,虽然梁格嵬率领的重甲骑士有所损失,但是给南辽军造成的损失更大,夏军的重甲骑兵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迎战的辽军轻骑给击溃了,耶律沐见势不妙不敢主动在发动进攻,只是命令大军做好防守。

梁格嵬率领麾下的重甲骑士缓缓的从两座山坡中间的撤离,被打蒙的耶律沐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梁格嵬率军撤退;站在耶律沐的立场上,其实他的选择是对的,从耶律沐的位置向前方看去,在黑暗之中可以隐约的看到一些旗帜在飘动,旗帜是一支军队的标志,耶律沐认为山坡上密密麻麻的都是夏军。

由于一个晚上耶律沐连续遭到了夏军的两次反击,耶律沐已经变的十分谨慎了,耶律沐现在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两侧的山坡上真的都是夏军的话,如果继续追击最后很有可能就会落一个全军覆没的下场,为了谨慎期间耶律沐放弃了对李毅的追击。

另一边再说李谅祚,尽管李谅祚已经是十分的小心了,但是还是被南辽军的探马给发现了,当南辽军的探马发现的时候,在西面李毅已经和耶律沐打起来了;探马在发现李谅祚的主力大军之后,立刻将这个消息汇报给了耶律重元,耶律重元听到这个消息大骂自己愚蠢,骂自己被李谅祚的瞒天过海之计给骗了。

但是此时知道消息也不是太晚,耶律重元一面派人通知耶律沐转道向北进攻李谅祚的主力大军,一面亲自领兵前往大同北袭击李谅祚,此时李谅祚朕率领三千兵马和耶律仁先的两万余大军在主力大军撤军的道路上布防,说实话李谅祚从一开始就不信任耶律仁先手下的这些北辽军。

李谅祚将耶律仁先的兵马留在自己的身边,除了想然他们当炮灰外,更重要是怕他们发生叛乱,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假设的场景,李谅祚率领夏军在这里阻击南辽军的追击,耶律仁先率领北辽军和夏军押送物资的军队一起撤离,如此可能还没有撤到目的地物资就被洗劫一空了。

要知道这一次李谅祚从大同城内的搜刮来的物资可不少,足足有一千余辆大车,在这些大车内装满了粮草、兵器、盔甲、金银珠宝和绫罗绸缎,总价值达到将近六百万两白银,这可是一笔巨款,是大同数年来积攒的所有财富,当然李谅祚是用什么手段得到的就你不用多说了,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字‘抢’,想尽各种办法,运用各种手段‘抢’来的。

为了保护这些抢来的财富,也为了主力大军的安全撤离,李谅祚选择亲自领军断后,为了防止南辽军的突然袭击,李谅祚向周围派出了大量的探马,可以说李谅祚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时间一点点的过去,可是李谅祚依然没有接到关于耶律重元的动静,越是这样李谅祚心里越焦急,很多事情不确定不见的是好事。

“报、报、报……”一名探马急速向李谅祚飞奔而来,探子来到李谅祚身前翻身下马单膝跪地说道:“禀陛下,东南方向发现大批骑兵,疑似南辽军。”

“知道了,下去吧!”李谅祚脸色平静的说道。

在探子离开之后,李谅祚向耶律仁先说道:“汝阳王殿下,你的老对手看来不会这么轻易的放我们离开的,依你的意思应该怎办呢!”

耶律仁先苦着个脸向李谅祚说道:“有一切全听陛下吩咐。”

“既然如此那朕就不客气了。”李谅祚满脸笑意的说道。

紧接着李谅祚下达军令道:“传令大军后撤至无名山坡,多置旗帜准备迎敌。”

在李谅祚后撤至山坡没有多久,耶律仁先就率领大批兵马赶到了,李谅祚率领的不到三万人的西夏和北辽联军,面对的是耶律重元麾下的主力兵马足足有八万人之多,而且过不了多久耶律沐率领的五万大军也会赶到,所以由此可以想象李谅祚当时


状态提示:第一百五十七章 伏击与反伏击 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