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伙计>1817.知不道

关于知不道,谁都知道是一个方言,可就是没人知道究竟是那个地方的方言。

据说那个曾经名噪一时的文流沙声称自己最欣赏的河北话就是这“知不道“三个字,据说河北石家庄、唐山、张家口一带的方言都是这么说的,而且陕西户县、乾县,山西大同、广宁,山东潍坊、诸城一带也自报奋勇的声称他们那里也是说知不道而不是说不知道的。

姜文导演的第二部影片《鬼子来了》是部黑白片,曾经荣获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及2002年日本“每日电影奖“的最佳外语片奖。那部影片讲述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村子的农民看管照顾日本俘虏却招来日本军队**的故事。故事的地点是在河北山海关附近的一个叫挂甲台的偏僻小山村,电影里面他们的方言说的都是知不道。

认真的查过《辞源》和《辞海》,上面所言极少,只是说明是方言,不知道的意思。那部以山东为背景写作的《醒世姻缘传》第二回写道:“我也知不道甚么是争锋吃醋。“而那个曾任山东作协副**的郭澄清的《大刀记》第十章中也写道:“你们(伪军)在俺庄一打仗,俺还知不道死活呢!“一个叫若虚的明月的山东网友在一篇散文诗里写道:“妮子呀,啥子叫知不道?你到底咋想得,俺总也猜不着,知不道/就是知不道,兴许变成一小**/你才会知道“

可是孔子曾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孟子也说过:“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易经·系辞》十九则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由此如果把“知不道“这个词进行分析一下,就会肯定认为是知道,但是不说的意思。就有人认为“不知道“就是什么也不了解;而“道不知“就是想说但不了解;“知不道“就是明明知道就是不说。所以鲁迅先生也在一篇散文中写道:“所谓知不道,乃是不愿意说。“

于是,有笑话说,有驴友到一山区去登山,路上遇见一个老乡,便问到某某地方怎么走?,老乡仔细想了想后说:“知不道!“那个驴友一听就蒙了:“这里的人为什么知道而就是不说呢?“便很有礼貌的又问了一次。老乡还是那么回答,他就百思不得其解了。其实他就是上了孔孟之道和鲁迅的当,因为知不道就是不知道,而根本不是怎么不愿意说。

“知道“的意思是明白道理;“知不道“就是不明白道理;既不是“知--不道“,更不是“知而不道“。其实,北方人从来很淳朴、很厚道、很老实,不像南方人这样心思多、想得复杂、做得谨慎,北方人喜欢实事求是,不喜欢拐弯抹角,知道就是知道,知不道就是不知道!有一首山东童谣这样说:“知不道,道不知,给你个小勺挖屎吃。“

有历史学家考证:“知不道“最早来自于“智不到“,意思是“知识和智力到达不了的地方“;至南宋时开始写成“知不到“或“知不道“,意思是“认识不到“,这才是正解。在方言研究的人看来,知不道除了是一种方言,更是官话。除了是冀鲁官话,也是胶辽官话和中原官话。如此算来,目前在官话方言区内说“知不道“的人约有两亿之众,这就不是一个方言而是一种官话、一种流行语了。

“不知道“和“知不道“前一个是否定动词,后一个是否定宾语。在很久很久以前,“知不道“一定是某个地方的方言,后来随着口语广泛流传,成为一种比“不知道“更为婉转的表达方式,而正因为这种婉转的表达方式,所以才会更广泛的流传开来。就和我们去年大谈而谈的“给力“一词一样,因为某个领导人喜欢就变得好像洪水泛滥似的在中国不可收拾。可是有没有人知道那其实是一句日本话,在钓鱼岛形式紧张的今天,想想“知不道“,再想想“给力“,叫我们这些中国人情以何堪?

其实我就是湖北峡州人,入乡随俗,学了一句知不道而已。

陪酒在我国是个很悠久的行业,宋人辛弃疾在《满江红·游清风峡和赵晋臣敷文韵》一词中就写道:“人似秋鸿无定位,事如飞弹须圆熟,笑君侯,陪酒又陪歌,阳春曲。“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更是将陪酒发展到了极致。且不说那些陪领导喝酒的女官员,且不说那些为了走红陪酒陪睡的女演员,且不说那些陪上司喝酒的女部下,光是酒楼和夜店里的那么多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陪酒女,就把陪酒发展成一个十分可观的新兴产业。

陪酒是一门艺术。不仅要口齿生香、口吐莲花,也要让拘谨的变活泼、让忧郁的变快活、让板着脸的也要笑起来。会陪酒的可以让找不着北的知道北在哪里,也可以让知道北在哪里的找不着北;如果陪东施,可以让东施感到自己比西施还美丽;如果陪侏儒,可以让侏儒感到自己比拿破仑还高大,所以大凡会陪酒的都有了不得的口才,凭借一副三寸不烂之舌,让那些酒席宴上的人还没有开喝就感到无限热情、感到几分醉意。

陪酒是一门艺术。有些人爱喝酒,就得让人家尽兴,人家享受的不是酒,而是杯盏交错、热火朝天、你一杯我一口的氛围。这样的人值得尊敬,就得先让它们尽兴,等到酒喝到一大半的时候再去找爱喝酒的人干杯,那就已经不在话下了;有些人爱算计,坐到酒桌前想的就是想把桌上的几个人群起而攻之、


状态提示:1817.知不道--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