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伙计>374.陪跪

374.陪跪

杨大爹的父亲不过就是住在南正街上的一个极为普通的船工,对于川江上的那些浅滩暗礁了如指掌,对荆江的那些曲折河汊也滚瓜烂熟,却没有什么文化,一辈子就在长江上讨生活,风霜雪月很是辛苦,决意不让儿子走自己的这条路,左思右想,居然把刚刚五岁的杨大爹随船带到了百里以外的荆州城里,托人交给那个被大家吹得天天花乱坠的刘半仙家里当了一名小徒弟。

刘半仙是个盲人,以算命卜卦、测字请神、看风水、断阴阳、解梦、作法事享誉荆沙一带,就连峡州、潜江、沔阳(如今的仙桃)和樊城一带也很有些名声。杨大爹的父亲想得很简单:"中国人都信教,不过就是佛教、道教、基督教的区分而已;也都信迷信,谁不怕下十八层地狱?谁不想登极乐世界?学得一知半解,回到峡州,竖起刘半仙的招牌,还不是吃香的、喝辣的?总比在船上颠沛飘零,搞不好连个老婆都找不到肯定要好得多!"

当时刘半仙家里大大小小的徒弟七八个,杨大爹是最小的一个,却不是表现最好的,也就是帮忙做做家务而已。不久,三反五反、破除封建迷信,还有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刘半仙就成了地富反坏右里面的人物,没人再敢登门拜访,也没有人来求仙问卜,徒弟们也就四散而去,坐吃山空,生活也就一落千丈。

原本刘半仙就想找人带信给杨大爹的父亲,叫他也把自己的儿子领回去,免得耽误了人家的前途。年幼的杨大爹却坚决不答应:"师傅您说过,有志者事竟成;师傅您也说过,吃得千般苦、方为人上人;师傅您还说过,学道要脚踏实地,还得始终如一。我哪里也不去,就伺候您一辈子。"

已经心灰意冷的刘半仙就有了些感动,就把这个虽然幼小,却口气不小的徒弟搂进了自己的怀里,不料却有了些新的感觉,就把杨大爹从头到脚、从内到外统统**了好几遍,而且越来越欣喜若狂、越来越大喜所望,越来越眉飞*舞,到最后竟然泪流满面,跪在地上不停地对着北面磕头:"三清祖师在上,老天有眼,总算让我找到了自己的真正传人!"

杨大爹从南正街走出去的时候还是一个拖着鼻涕的孩童,中间也隔上几年回来看看自己的父母,少少的住上几天又回到自己的师傅那里去了。到他真正回到峡州、回到南正街,已经是个大小伙子了,和和气气,见人一脸笑,说话很有条理,对于荆州城里的往事他说得很少。

肖大爹将那些片段联系在一起,发现杨大爹在他师傅刘半仙那里和别的孩子一样的也曾经进了学校读书,初中毕业以**了当地的一家竹器厂当了一名篾匠,编些棉纺厂用的大竹篓、轮船上用的信号球、遮阳用的竹帘和家用的竹凉板、竹*之类的竹器,赚些钱养活自己的师傅和师娘,是个有情有义的男人,直到两位老人相继去世以后他才回到南正街。

回来的时候,杨大爹挑了一大担沉甸甸的东西,里面几乎全是书,说是师傅留给他的,身后还跟着一个腼腆的女孩子,说是师傅的女儿,自然也就是后来的杨大妈。刘半仙教过他什么,杨大爹不说,人家也不好问,只是听杨大妈说过,每逢夜深人静,刘半仙常常和杨大爹躲在房间里叫他的徒弟把那些纸张都已经泛黄的书上的内容念给他听,然后他再把一些知识讲给杨大爹听。

"不准我们听的。"杨大妈如是说:"不知道是什么教,反正传男不传女,再说我爹和我妈从来就把他当作亲生儿子,我反倒像是个伺候他的丫鬟。"

从荆州回来以后,杨大爹顺利地继承了父母在南正街的那几间砖瓦房,参加了工作也结了婚、后来就有了车神杨德明,小日子过得平淡而充实,有空的时候就去找同为街坊的龙庆丰和后来被二十四号楼的人称为肖外长的肖德培下下棋、喝喝酒,也就是春花秋月度春秋了。

在峡州的那家竹器厂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摇身变成厨房设备总厂的时候,杨大爹却悄然办了停薪留职,回到了家中,找了几个好友,在南正街的一块空地上盖了两间砖瓦房,还做了一个长长的、大大的木柜台,就办起了他的那个鸡毛小店。不过就是一些油盐酱茶、还有一些家庭必需品。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一台收音机,还有一把算盘,就当起了他的小业主。

"这是何苦了?"有人问过他为什么放弃那么好的工作回家开店:"篾匠当然辛苦,现在可是机械化;竹器变成厨房设备,那更是电气化、自动化,加上赶上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人又舒服又能多拿钱,何乐而不为?再说,个体经济可是早就被批判过的,你就不怕再来一次政治运动,有人对你秋后算账?"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杨大爹就给人家看报上那个大家都认识的矮个子笑嘻嘻的带着美国牛仔帽的滑稽样子对人淡淡一笑:"看见没有?三起三落的人都能发号施令了,世道变了,一切都得重新再来。"

那是杨大爹第一次在重大的历史关头显示了他的真知灼见,也是第一次让人们看见了他的惊人的预见的准确性,有人就把杨大爹的转变形容为遵义会议。事后很久才会让人想起来他在离开南正街的那段时间的神秘经历,也才想起他的师傅可是一言九鼎、高瞻远瞩的刘半仙。才会想起那英唱的那首《雾里看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辩这变幻莫测的世界;涛走云飞


状态提示:374.陪跪--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