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里黎利皱了皱眉,他当皇帝的时日虽是不长,但与钟声还是分辨的清楚,往日上朝的钟声不过数声后便恢复平静,今日这钟声却连绵不绝,不免有些奇怪,冷声道:“这是怎么回事?”
身旁的太监摸了一头冷汗,正不知该怎么解释的时候,就见一个太监急急忙忙的冲了进来,跪在地上颢声道:“启篥皇上,不好了,不好了……?“
黎利尚未问话,一旁的太监喝道:“叫什么叫,什么事这么慌慌张张的!“
那太监喘着粗气,道:”外面的那些官儿……?“
“官员怎么了?“黎明目光一闪,吐着几分冷峻,不急不躁的喝道。
那太监吓了一大跳,急速吸了一口气,然后急急吐出道:“那些官儿都跪在宫门外?”
黎利目光如电,刚刚松开的眉头猛的又皱了起来,哼了声问:“有多少人?“
那小太监道:“奴婢,奴婢大略数了下,差不离有百十号五的官员,多是六品、七品官儿?“
“一百多号人?他们,他们要干什么?”黎明身旁的太监倒吸了一口气冷气,颤抖着声音道。
黎利瞪了那太监一眼,冷声道:“何人领的头?”
那小太监这会儿也镇定了下来,道:“奴婢不知官儿的名字,只认识翰林院阮卿阮大人?“
“原来是他,果然是阮鹰的好学生啊?“黎利冷声道。
身旁的太监看了看黎利,想说话,却又不敢多言。
“有什么话快说?休得这么躲躲闪闪,朕虽不喜欢太监多说话,但该说的话儿,朕并非不让你们说?”黎利道。
那太监哎了声,道:“皇上,这阮大人是阮老大人的学生,他这会儿纠集这么多的官儿,怕是来者不善?奴婢担心他们……?”
“哼,他们这是给朕示威,想让朕放了阮鹰,世人都说阮鹰是大大的忠臣,若当真是忠臣,又何来这些门生故吏,朕这天下倒不是朕的,更像他们阮家的?也罢,朕今日就要看看他们的厉害。还是朕厉害!“
身旁的太监忙道:“陛下身经百战,从明军手中打下了这片江山,这江山自是陛下的,那些官儿没上过战场,不过是仗着多读了几本书,有阮大人在朝中照顾,便以清流自居,他们说到底不过是一帮沽名钓誉的道学士罢了,那里会是陛下的对手呢?“
黎利呵呵一笑,道:“想不到这帮读书人读了这么多,还不如你一个目不识丁的太监看得明白?也罢,朕今日就给他们瞧瞧朕的手段,也好让他们知道知道,这天下到底是谁的?“
“去,给朕看清楚,来的都是那些官儿?”黎明对跪在地上的那小太监道。
身旁的太监忙道:“还是奴婢去吧,他刚来,还不熟悉!“说完,亲自去了。
黎利望着两人远去的背影,目光渐渐涌出了杀气:“看来,阮鹰不死,朕的江山难以安宁!既如此,就休怪朕无情!”
不多时,老太监去而复返,躬着身子道:“回禀皇上,来的都是科道的官儿,六科侩事中、都察院御史,六品、七品的官儿都来了,便是左右给事中从七品的官儿也都来了,另还有给事中(从七品)不少,差不离有两百号人吧?“
“他们可言有何事?”黎利面上古井不波,看不出喜怒哀乐,仿佛只是在询问家长里短一般。
老太监道:“他们先叫嚷着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凡内外所上章疏下,分类抄出,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待奴婢一一询问,他们才从袖中拿出了一本本的奏折,直言皇帝刚刚登基,不可罔杀有功之臣,又说阮老大人精忠报国,是国士无双,劝陛下切莫学了越王勾践,留下乱杀忠臣的骂名!”
黎利双目涌出慑人的杀气,盯着那太监道:“他们果真如此说?”
那老太监摸了一把额头上的冷汗,道:“千真万确!”
黎利喃喃道:“朕尚未做勾践,他们便口口声声将朕当作了勾践,既如此朕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便做了这勾践?“
黎利说这话儿的是后,那老太监还算镇定,那小太监刚来宫中不久,那里见过两百号人的大场面,下得有些面色全无。
黎利一言不发,宫中的气氛显得有些压抑。
那老太监有些担心的问:“皇上,这该怎么办?看来那些清流官儿的势头,怕是不达到目的不罢休啊,皇帝登基不久,若再弄出这么一出事,怕是对陛下的名声不利啊?”
黎利哼了声,道:“这帮读书人天天说的的是圣人之言,做起事情来,全是目无君上,如此说来,这书算是白读了?”
那老太监见皇帝都这会儿了还讨论这些读书人读的书不好,心头既有几分担心,又有几分释然,想了想道:“要说这些读书人的确是书诵多了,什么书都读,脑子早就被那些书给毒害了,皇上看那些大明人,忠君爱国,哪敢这样,奴婢可听说了,人家大明的读书人只诵四书五经,学的是六艺,那些可都是真正的圣人之言,所以大明的读书人才比咱们要明白的道理多?”
黎利恩了声道:“你说的不错,看来朕平日里太放纵这些读书人了,才让他们蹬鼻子上脸?可他们忘记了,朕是从什么地方走过来的?“
那太监道:“皇上是从战场一步一步的走过来的?经历的生死可比今日大多了吧?”
黎利双眼闪着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