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逍遥江山>1821章:见人开仓亦不走

其他如天上的飞鸟、水中的鱼虾蚌、地表下的鼠类也都在劫难逃,除此之外,江河封冻,水运受阻,北方“地冰如镜”,“行者不能定位”,“人马不能行……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让人揪心的话儿,他着实听不下去,听到最后干脆塞住耳朵不去凝听,可即便是这样,那些被人描述的惨烈画面,还是充斥着脑海,让他苦不堪言。

好不容易挨到了皇帝召集群臣,杨大人才得意从那让人心碎的画面中截图出来,与吏部其他官员一起进了谨身殿。

皇帝显然是迫不及待,不等群臣到齐了,就开始迫不及待的询问起来,好在三杨早有准备,虽说不过一上午的功夫,三人还是应对有方的,皇帝听得连连点头,道:“就按三位阁老所说的办?“

杨峥来得迟,没听到什么具体的内容,但能让皇帝满意,言官一言不发,群臣点头,想来也不是什么坏的安排,干脆也懒得去了解。

三杨说出了方案,接下来就是具体的落实方案了,首先是户部郭资说粮食的问题,自古赈灾,粮食为第一要务,在盘算了京城能应付这场雪灾后的粮食,郭资给出了一个户部能够给出的粮草,说了出去。

这个粮草看似不多,但谁都看得出来,这已是京师的极限了,总不能为了赈灾,让京师变成了灾区,这样做天下只怕更乱了,所以对于户部这次的表现,素来苛刻的言官也一言不发,他们虽喜欢乱咬人,但谁都明白,这次户部在这江南雪灾这件事上,没有任何的过错,这个时候若乱咬一通,丢人的不是户部,而是自己了。

当然了,靠京城这点粮草根本不足以应付庞大的江南,好在大明并将所有粮草都运至京师,而是在南北两京都有太仓,户部,兵部,工部……以及各个省市县卫所都有自己的金库。只有很少部分才运送到北京太仓。朝廷采用的是1或者几个县城供应一个军事卫所,各个省各个府是自己的钱粮自己收取,自己的支出,自己支付。根本就不用运到北京来。江南六府每年送来的钱粮是专门供应北京官员的工资和北方九镇的工资口粮的。这样一来,京城在留够存粮之后,可以着急其他地区调运粮草应付灾情,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粮草方面只要运用得当,其实可以应付这场灾难的。

听了户部的这番安排,朱瞻基从心底是赞同的,刚接到急报时的惊慌已平复了打扮,想了想道:“救人如救火,江南之灾情之严重,相比诸位大人都已知道了,朝廷多一份粮草,江南便多一个人,两个人,十个人,一百个人,一千个人,一万人,十万人得以存活,所以粮草就是至关重要,朕建议京城的粮草在户部定下基础之上,再加派三十万石……?”

郭资本已退出了队伍,听了这话儿大吃一惊,户部有多少粮草他比谁都清楚,不过两百万石,出去皇室宗亲的贡米,所剩不足一百万石,这些还要算官员,京城不备之需,虽说京城尚未出现灾情,但看这雪的样子,怕是一时半会儿停不了,一旦时日变长,必有灾情出现,那时候若没粮草,京城必乱?这种局面,身为老臣,自不愿意看到。

“皇上,万万不可,京城粮草不多,方才老臣拟定的数字已是极限,倘若在派三十万石,微臣担心引起京城之乱啊,一旦京城动乱,其严重比其江南尤为严重,我朝天子守国门,不得不防啊?“郭资沉声道。

“是啊,皇上,如此大雪天气,正是鞑子触我边防的好机会,一旦有了战事,粮草可就是大问题,这三十万万万不能派遣?“杨荣大声道。

“微臣也赞同?“杨溥上前一步,拱手道。

宣宗点了点头道:“这个道理,朕岂能不知,但朕想,朕的内库还存了些银两,也一并给了户部,让其购买粮食,三十万石粮食并不多,我大明君臣上下一心,还怕抵不过这三十万粮食么?“

“说得好,微臣十分赞同?“人群里一个声音朗声道。

众人循声望去,便见杨大人笑吟吟的先前走了过来。

“这厮葫芦里又卖什么药?“言官不少人开始嘀咕,鉴于上一次的耻辱,许多言官虽对他恨得牙痒痒,但不可否认的的是,经过上一次的教训,他们对于这个年纪轻,位置高,能力强的杨大人还真有几分畏惧,所以此时听他说了这么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儿,徐多官儿也只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从鼻子里冷哼了声,谁也没说话,若是往常,早就开始插上话儿了。

杨峥没想到上次的效果如此明显,暗暗有些欢喜,心道:“没了这疯狗的狂躁,别说还真有几分不习惯!“

“好在哪儿?怎么个好法?“郭资忍不住问道。

“好在皇帝一心思索着灾情,足见皇帝心系天下,此乃千古仁君之举,纵是唐宗宋祖只怕自叹不如!”

众人虽觉得杨峥这话儿说得有些冠冕堂皇,但不否认,他这话并没有昧着良心说,如此一来就算不得奉承了,所以不少官儿虽皱了皱眉,但也没人反驳,就连郭资这等老臣,也只是恩了声,便没了声音。

整个谨身殿唯独杨峥的声音在继续说道:“皇帝如此忧心百姓,我们这些父母官儿总不能落后吧,所以我才说好啊?”

郭资不傻,听杨峥这语气,似有什么好的建议,忙问:“你少绕弯子了,有什么好法子就直说便是?”

杨峥咳咳了两声心道:“我日啊,有这么大脸的么?”老脸微微一红道:“尚书


状态提示:1821章:见人开仓亦不走--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