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句话说,苏州差不多承担了整个大明将近四分之一的赋税,苏州府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定,苏州府税粮的征收情况也会直接影响朝廷的财政收入,但苏州赋役繁重,胥吏多是奸猾之徒,号称天下最难治的地方,朝廷先后派遣大批官员来治理,说到底一个稳定繁荣的苏州城对朝廷的影响太大,迫使朝廷不得不多次花费力气来治理苏州,也就是说,皇帝、朝廷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繁荣,赋税多的苏州城,而不是一个混乱,破败的苏州城,因此在对方实力强大的时候,最好的应对法宝便是让苏州城陷入一片混乱,越乱越好,乱到不可收拾的时候,任凭你姓杨的背景再大,能力再强,也不得不就此退出苏州,可以说这个算盘打得是太精了,他相信只要步步为营,金家退出去的良田,必然会重新回到金家手中。
这两日他一方面迫不及待的退出良田,将自己装做了一个致仕的官员,被人欺负的可怜模样,另一方面则是暗中观察,借用杨峥的手段,将苏州富户大户的仇恨都挑拨起来,他原本以为或多或少要等几日,但年轻人,毕竟是年轻人,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猛劲儿,但终究是少了几分火候,苏州富户大户、王侯公孙可不少,这些人良田不在自己之下,起先寄托金家做这替罪羔羊,可一旦发现金家过后的是更大的风暴,危机感必然会让他们走到一起,这些人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可真实的实力多大,用屁股想也能想得到,杨峥倘若一开始不急不躁,这事儿没准儿就成了,可事实证明,姓杨是个能做事,甚至是做大事的人,但在性子上少了些火候,这是需要岁月的沉淀,无数官场的洗礼,才能有这等古井不波的姿态,而这一点恰好是他最拿手的。
时机的把握,不能早,早了你把握不住,也不能迟,迟了你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离你而去,在调拨苏州富户大户情绪这件事上,金老爷子自问机遇把握得极好,不早不晚,如果他先前念旧情,率先跳出来阻止了这件事,固然能人们攀附金家,退田令必然失败,可这样一来,金家就成为众矢之地,成为众议的目标。自己的那些学生纵然有心保护,怕也不好多说什么。
可如果自己表现得无能为力,任由姓杨的胡作非为,那么自己就得忍受切肤之痛,损失大半田产,退田令最终会在应天激起巨大的反对力量,足以把整个苏州城掀翻。那么他所要的目的就达到了,而且他更相信,在大户富户想要保住田产,王侯公孙岌岌可危的时候,必然会相出一切办法来对付姓杨的,这样的好处,既能让他做收渔翁之利,又能让自己置身事外,纵然有任何的闪失,世人也只会记住他这个被人逼迫退田二十万亩的可怜老人,有了这个借口,他的门生故吏帮忙说几句话,其分量不言而喻了。
一切的算盘打得极好,如今金家已主动退出了二十万亩,姓杨的再折腾,也折腾不到金家,他大可做一个壁上观的看客,从中把握机遇,给予对方致命的一击。
要说金老爷子的官不是白做的,其眼光的确不一般,从金家退出二十万亩后,舆情与理,杨大人不好在咄咄相逼,虽说他个人认为,金家还剩下的四万多亩良田,已不算少,可若再责令人家退田,多少有些说不过去,毕竟在这个做名声的官场时代,没有一个好的名声,想要做一个好官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鉴于这个他才有所保留,但这只是对于金家,至于其他的富户大户就没必要了,在给对方留下足够小康的良田后,他再一次发出了《退田令》,事情既已做了,没有对错,只有成不成功,一旦半途而废,所面临的困境反而更大,这一点王安石变法或多或少有些借鉴的意义,倘若当初王安石变法成功,只怕其评价不比商鞅,张居正差多少,可轰轰烈烈闹腾了十几年,终究没能有始有终,满怀期望的国人自是不放过,骂你算是对你客气的。
第二道《退田令》一出,苏州再一次震动,谁也没想到,巡抚大人竟有这样大的魄力与勇气,惊讶之余人人破口大骂,许多书生甚至预计到苏州将会在杨大人连番出手后,陷入一片混乱,弄不好唐塞儿起义又会重新燃起,一时人人担心,更有不少自称谋士的看客,则明确指出,这一次苏州的富户,大户必会誓死捍卫自己的良田,可接下来的演变,却是打了这些看客的嘴巴,谁也没想到苏州的富户大户如此软弱,第二道《退田令》的当日,整个苏州府就是一片忙碌,往日足不出户的各大富户掌舵人开始有序的退田。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打住,在杨大人接二连三的启动退田程序后,一直不声不响的王侯公孙终于做不住了,他们公然下文,要杨大人停止这等荒唐的举动,甚至联名上奏,请求朝廷罢免杨峥,以免让苏州陷入更大的混乱。
消息一出,不少富户大户轰然叫好,本以为这次朝廷怎么着也该给出点厉害瞧瞧,毕竟是王侯公孙,许多还是当年一起帮大明打过江山的人,朝廷多少要给些脸面,可事实证明,功勋的脸面未必次次有用,至少在这一次上他们的脸面就没那么好用,因为内阁并没有做出太多的指示,反而这件事引起了杨大人更大的不满,在对富户大户发出两道《退田令》后,最后笔锋一转,竟将矛头对准了苏州的王侯公孙,并明确指出,王侯公孙享有朝廷俸禄,当以做出表率,退田至少退掉“过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