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逍遥江山>680章: 此心安处是吾乡

朱瞻基点了点头,大明继承元代工匠世袭制度,把全国所有工匠分别隶属于工部、内官监和五军都督府管辖,称作工匠和军匠。军匠从事军械生产,一切活动都按军事制度的规定进行。而工匠,则按照服役形式的不同分轮班、住坐、存留三类。

轮班工匠,按规定时间应征服役。洪武十一年,朱元璋规定,凡在京工匠赴京者,月给薪水盐蔬,休工者停给,由工匠自由经营。但路途遥远的应征服役的工匠,自筹路费,奔走道路,盘费罄竭,痛苦万状,造成了工匠的大量逃亡。

于洪武十九年,工部侍郎秦逵提出工匠服役办法:根据路程的远近,编定班次,登记簿籍,发。匠户按规定时间到工部报到,去制定的地区服役,并免除工匠其他差役,以资补偿。朱元璋采纳了这一建议,定为制度,称为轮班。按轮班规定服役的工匠称班匠。

朱元璋是个仔细的人,凡事都需要章程制度,比如他规定太监不得干政,在洪武一朝太监绝不敢议论朝政,又比如他规定后宫不得干政,终明朝两百七十六年没有一个后宫干政。工匠在他眼里同样要定下规矩,在洪武十九年,他定下了工匠服役的规矩,根据轮班制度的规定,官府有相当数目的工匠可以征调,足以满足官办手工业作坊的劳动力需要。同时,班匠三年服役一次,一次三月,平均每年服役一个月。其余的时间可以自己掌握,从事不同技术行业的生产活动。可以说,这项规定,比起元朝工匠制度对工匠的严格限制,算是一个大大的进步。

但轮班应役时间规定严格,班匠不敢失期。一些班匠按时赴役,常常出现无事可做的现象。因此朱元璋再一次规矩,打破三年一班的硬性规定,根据官府役作的繁简,将所有工匠的服役班次加以调整,大体分成一年一班至五年一班等五类(景泰五年又一律改为四年一班)。收到了服役工匠无废日,居家休息工匠无废业的良好效果。永乐后,对这项规定一直保持不变。

除此之外,还有存留和住作两类。存留是因特殊需要而在地方做工的工匠,直接由本地官员负责管理,不必到京师服役。而住作工匠则全部是由民间征集调发的具有一定工艺技术的农民,服役时间为一月十天,有明确的生产定额。因此,住作工匠比轮班的工匠劳动时间长,操作繁重,但是,总的来说,明代的工匠的待遇,比元代有所提高,情况有所改善。

朱瞻基三人想染是没想到眼前的爷孙二人竟是轮班工匠,顿时面露喜色。

“老人家,你是想——?“朱瞻基试探的问,毕竟汉王这么做,说白了就是为了给自己设置障碍,若没有路引,他相信以汉王的为人是绝不会放走任何一个可疑人物的。

那老者呵呵一笑,道:“朝廷的规定是一年一次,老朽年前已经在京城服过役了,一时半会儿还不用去京城,我看公子面露焦急之色,想来定是有急事,这路引给你也罢?“说完伸手入怀,从怀中摸出三张路引来递了过去。

徐勉听他口口声声爷孙二人,本以为是两张,正犹豫着自己与王振二人留下谁为好,此时一看竟是三张,顿时大喜,双手接过,躬身谢道:“多谢老丈了,今日之恩,他日必报!“

那老者摆了摆手道:“几张路引而已,谈不上报答不报答的,方才若不是三位出手,老朽还不知要被那些护卫如何欺辱呢,说起来老朽该感谢你们才是?”老者说完话,不再多言,拉着那孩子转身便要离去。

朱瞻基见那老者衣衫多有破露之处,显然是日子并不好过,难得的是竟有这样的一副心肠,不免有些感动,冲着徐勉丢了个眼色。

徐勉会意,伸手入怀,随即起身跟了上前,朗声道:“老人家,你且等一等?”

那老者前脚已经踏出了店门,闻言又收了回来,道:“公子可还有事?”

徐勉走上前冲着老者抱了抱拳道:“老丈情义,我家公子铭记于心,这个送给你!“说完将手中的银子推了出去。

那老者显得有些意外,他给出路引并非要什么回报,而是见朱瞻基眉头紧锁,在听说乐安州城门的情况后,面容焦急,似有焦急之事,心想自己返回京城也不急于一时,待改些时日,汉王取消了城门搜查,他再带着孙儿一路唱回去京城也不迟。

见那老者微微有些发愣,徐勉将手中的银子双手奉上道:“老人家,这是我家公子的一点心意,请您老务必收下!”

就在那老者惊愕之余,徐勉已经拉过他右手,将手中的银子塞在了他手中。

银子入手极沉,那老者手腕微微一抖,低头一看,顿时不安起来:“从银子的重量,成分来看,少说也有五十两,足以顶上他干两年的工匠了!

“这万万使不得?万万使不得了?”老者微微愕了一下,立即将银子推了回去,摇头道。

徐勉正要答话,忽听得朱瞻基道:“老人家,你一个老人还要带着一个孩子,在这山东日子也不好过,这些银子你收下吧,不然我们心里也不好过啊?“

那老者道:“这不行,这不行,你刚才已经帮了老朽一把,老朽若是再要了这银子,那老朽成什么人了,我们虽是卖艺的可还有几分骨气?这银子是万万不能收的?“

朱瞻基看老者一脸正色,便知让他是万万不会手下这银子,正想着用什么法子好让这对穷苦的爷孙二人收下这五十两银子,目光


状态提示:680章: 此心安处是吾乡--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