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三国之逆袭成王>第三二一章 请赐教
什么了。但我之前见过他与友若叔父来往密切,觉得他也很有可能投靠袁本初。”

将木牍翻了个面,望着其内的字眼,荀攸突然眸光一厉,“这厮……”

他目光缓缓游移,下意识地大拇指一抹胡子,从人中一直抹到右嘴角,抹的很慢,到得抹完之后,突然嘴角一勾,“年轻气盛……莫不是醉酒的胡话?”

上面写的是一些讨教的内容,直来直往,若是理解的不好,倒也有挑衅的意味,荀祈知道那人绝不会有这种心思,而且荀攸与那人也算认识,以往也有过一些来往,木牍所言之事与其说是挑衅,不如说是朋友间的玩笑,这时见荀攸有些看轻对方的讨教,莞尔一笑,“你也别太自信了。论远见,伯朗叔父都自愧弗如的人,你说岂是鱼虾之辈?”

“选袁本初……呵,我自然知道他不是鱼虾之辈,但这份远见,还得历练呐。若虚名便能成事,那焦和之流清谈无敌,岂非当今国士,又岂会沦落到连黄巾贼都难以应付的地步?再者,我虚长他十余岁,你当真以为我这些年的积累喂了狗了?便是不说这些,我等韬光养晦数年之久,为了此事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努力,谁人远见有我等长远?他不过学业大成,逞凶斗勇、少年意气,这心性……着实得敲打一番。”

荀攸摇摇头,笑容却是越来越锐利,“既然他有心赐教,那我便成全了他……呵,此句倒是说的好。不管去哪里,这都是意气之争,真要还情的时候,为了大局也会帮衬我等。殊不知开弓没有回头箭,又有‘士为知己者死’一说,谁人信他?他日岂能由着他了?可惜啊可惜……这便是婉拒了。由他去吧。来日便让他知道他错过了什么。”

说话间,荀攸扫视一圈,找到一个抽屉拉开,将那木牍放了进去,随着抽屉拉拢,黑暗逐渐笼罩木牍,隐隐有苍劲有力的“请赐教”三个字隐没在黑暗中。

抽屉关上,荀攸说着话,领着荀祈往外走,随着荀祈笑问着“兄长,青州关乎袁本初的恶名,可被人查到是赵昱他们做的……”,荀攸严厉呵斥“休得胡言,我等便是让人保持清醒,提醒那些人切莫胡乱做出另立刺史这等不遵圣意的事情来,至于诋毁,便是焦和所为罢了……走吧,去看看墓园那边,顺便给你介绍介绍徐景山,姑父另外看上的少年郎,与那狂妄之徒一样,也是个酒鬼……”,房门关闭,光亮收拢,那格抽屉上赫然刻着五个字——

“郭嘉郭奉孝”。

……

七月初六,蓟县又下了一场大雨,雨过天晴之后,城外的营地内隐隐有炊烟袅袅,周边时不时有粮草辎重被运过来,然后空车四散,偶尔有马群在四下跑动,胡语歌声悠扬,营地内尚有不少人在念着《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那幽州话或字正腔圆或蹩脚难听,但人数一多,书声琅琅,倒也颇有一番意境。

只是那些读书人的身份,在旁人看来,多半避之不及,于是便也无人过来看热闹——当然,事实上这样书声琅琅的场面在这几个月中不时发生,那些行人早就知道这里算得上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地方,多半时候,除了消息实在闭塞的人,亦或实在想学习的人,才会停留在此,其他人已经开始习惯从其他道进城,甚至有特意绕了些远路进城的。

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倒也是近来北面几个地方,黄巾军与乌桓部落对战屡战屡败,虽说只是小规模的战斗,但堕了大汉名声是确确实实的事情,何况百姓确实遭了难,哀声遍野,还有不少前些年避难幽州的人开始南下避难,引起另一波迁徙狂潮,这等时候,那些仍旧北上的人的身份就足以确定是黄巾军了,而知道那些黄巾军与刘正有关,又有谣言流传此次刘幽州一病不起、蹋顿报复,都是此人一力促成,以至于不少百姓对这个地方颇有怨念。

不过,几天前公孙瓒大败蹋顿的消息已经传了过来,知道蹋顿如今正在逃亡,不少汉民也是觉得大快人心,有心人一琢磨,此次兴许是卢植师徒三人在此布局,这里偶尔倒也有人过来拜访一番,但并不多,及至刘虞的儿子刘和刘子相抵达蓟县、又有不少郡守、州牧之人相随的消息广为人知,知道刘和并无搭理刘正、轲比能的意思,大家审时度势,这边便又冷冷清清起来。

不过,刘和到了蓟县之后,倒也没有其他的动作,流言中此人也是至孝,每日里除了伺候刘虞,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事实上很多人不敢过来,也是有迹象表露,蓟县不少官吏因为刘和的到来,开始正式向刘正发难,据说刺史府那边每日里都有争吵,有几次,甚至有人看到骑督尉鲜于银率领十几人出城进了刘正营地,大吵大闹之后,在卢植赶到之下不欢而散。

具体的情况,升斗小民倒也不知情,但蓟县局势紧张,大体上是个人都能感觉到。

刘正也很紧张,不过他紧张的倒不是幽州的局势,而是随着刘和到访,韩馥、孔伷、刘岱、陶谦、焦和那五方州牧刺史纷纷派了人过来探望“病危”的刘虞,而其中韩馥派过来的人,正是他的便宜兄长刘备刘玄德。

刘备如今尚属于袁绍的人,这个身份并没有改变,此次与其说他是代表韩馥而来,不如说他是代表韩馥与袁绍前来。

这个信号,刘正绝对不会单纯地以为,是因为幽州局势被他们师徒三人改变,所以韩馥、袁绍才派了相对和他们关系要好的刘备前


状态提示:第三二一章 请赐教--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