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他不这么认为,一是这些东西风格完全是中国风格,要去威尼斯订货不说代价,仅时间上起码二三年。而据晓英介绍沈磊是靠他自己家,而他比自己年龄还小,从时间分析也不可能向西方采购。但不是采购难道是他自己生产的?这样的大块玻璃可是在澳门也见不到的呀!
次日三人乘坐四轮马车沿新修建完成的基淡干线的水泥大道向淡水而去。这对三人是完全新奇的体验,欧洲虽然也有四轮马车,但没有弹簧结构,水泥路面的平整更是最大的城市石板路无法对比的,乘坐这样的车比躺在床上还舒服。
于是三人对沈磊的财力与挥霍程度真是吃惊极了,因为这样好的路举世闻名的都市也极少,他修建数十里还是在野外,不是钱多了胡乱花是什么。
因为路好六十里左右的路程午餐前轻松赶到,于是三人在俞承业安排下住进了宿舍,并在不久成立的淡水中学开始教授外语了。而这辆马车及陪同三人而来的公务员捎带的不算,一共带来二份相关文件。其一是给俞承业办中学的文件,另一个是吴大顺的调令,所以马车在稍晚一点时间载着吴大顺及一些行李回到基隆。
吴大顺到达基隆主要是与严演二人整理已经译出的手稿,或已经出版的译文书籍。这个工作也不算太难,特别是在统一名词方面往往只需找沈磊一问就可以。他俩想半天也觉得不妥当,沈磊提出的名词总是信、达、雅完美结合,元素加了气、石、金等偏傍也十分妥当好理解,让二人不禁佩服其毕竟小三元功底深。
对二人当面背后不算谀词的此言沈磊只好苦笑笑,这些名词都是后世千锤百炼精炼出来的能不精典。只是任二人讨论度慢还不定合适,所以只能由他再老老脸皮,贪天之功了。
由于有沈磊定体裁、定名词、造新字、分科目、去误冗、加内容,虽然许多书与原著比有些面目全非了,但进程非常快,而且不少被挑选出来先少许印刷。这些书不仅有科技方面的,包括哲学、经济、思想等等都有。
就是如此一来原来刻板印刷来不及也成本太高,为此沈磊开始搞起铜活字印刷了。这也是无可奈何,他知道铅字非铅制,但这个金属成份他不知道,也不清楚那里有这样的金属,只好用铜活字了。
铜活字成本高一点也比木板刻字一次性好一些,而且是字号他只搞了二型,字体也统一为仿宋体,如此也能节省不小成本。因为虽然只有数千字,但每一页重复的字太多,一套活字加符号没有数万是不可能的。
而且这还不仅是材料问题,刻工也麻烦。这是因为刻铜字很费劲,几万个字要不少人工,所以他只能挑重要的先印,慢慢来,不求一口吃个胖子。
另外这些年沈磊虽然尽力推动简体字教育,但识字上千的人已经不多,能理解这些书的人更少,至少三五年内不急,现在开始印刷已经是预先准备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