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梅见状苦笑这摇摇头出门去了,于少欢二人也从张君夜那里听了个完全。
谢家家主谢恭伯无疑是一个强大的人,他在继承家主之位时,只有十几岁,那个时候朝廷还在北面,后来北方破碎,谢恭伯率全族南迁,在失掉了一切的情况下,凭借着自己过人的心机与手段,七十年时间重振谢家,而当时与他一同南下的很多家族,却早已经归了尘土。
然而谢恭伯却面临一个无数家主都有的古老问题,后继无人。
常人所说的后继无人,都是子孙不肖,无以为继,谢家却不是这样,他们有着优秀子弟,还是当时最为出色的少年英杰,谢传政,若是只有一个谢传政就罢了,除了他之外还有一个甘愿隐藏在他身后为他奔走的兄弟,谢传敬,兄弟二人一时瑜亮,相得益彰,这是许多家族羡慕都羡慕不来的事情,在谢恭伯这里却成了苦恼,原因便是,这二人与他不是一条心。
其实说白了就是三观不同,而且主要体现在了政见上,谢恭伯的一生都贡献了给了谢家,所以在他的眼里,谢家至上,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而谢传政不是,他出生时,谢家已经过了南下最初的动荡时期,安定了下来,所以没经过家族最难熬的那个阶段,同时在他成长的阶段,也是复国故土声浪最大的时候,所以在他眼里,国家至上,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
两人的这点分歧,在对韩家的态度上体现的极为明显,在谢恭伯看来,反正自己没本事称帝,所以皇帝姓端木还是姓韩对他来说毫无区别,无论谁当了皇帝都不会薄待谢家,因此在与当年的韩纹相交时,谢恭伯态度暧昧,韩纹也明白他的意思,所以也容他保持中立,不偏不倚;但谢传政不一样,他尤其反感韩纹的不顾大义为自家谋利的行为,虽没有过当面拆过台,但平时见面的横眉冷对是少不了的。这一分歧在南阳之战后更是变得无法调和,谢传政也是从那时起走出了谢家,开始自己奋斗事业。
谢恭伯在谢传政初走时,没将这事放在心上,在他看来这只是意气用事,若无谢家相帮,单凭他自己成不了气候,等到碰壁几次就会回来了,可他没想到这个侄子比起他当年来毫不逊色,硬生生的自己闯了出来,十几年的时间官至徐州刺史、淮阴太守、北镇军都督,凭心而论,这是连他帮忙都给不了高位。
徐州刺史还好,毕竟徐州都在敌国境内呢,所以这个官职跟并州刺史、幽州刺史差不多,都是虚的,若是没什么大变化一辈子都无法上任,但后两个则是实打实的官职了,尤其是北镇军都督,谢恭伯想搞一支军队想了一辈子,没想到在谢传政手中实现了。
谢传政这么出息,其实在谢恭伯心里还是很骄傲的,因为谢传政只名义上是他的侄子,实则是他的亲生子,他的兄长当年为了掩护谢家南下,死在了异族手里,没有留下子嗣,谢恭伯为了纪念兄长,便过继了一个儿子到他的名下,为其继承香火,传宗接代。除了谢传政,他的另一亲儿子谢传敬也是无比优秀,创建了东府,汇聚天下豪杰,兄弟二人一人庙堂,一人江湖,配合无间。谢恭伯可以预见到他二人定会将谢家带上新的高度,虽然他可能看不到了。
可谢恭伯虽然骄傲,但谢家的其他人不见得骄傲,原因是这兄弟二人的性格有些不好。
谢传政升官之后,自然少不了上门求他的人,比如:兄长你看,徐州刺史虽然是虚衔,但是手下一套班子还在,帮忙给兄弟搞个长史混混资历吃吃俸禄啊,反正也是朝廷拿钱;兄长好久不见啊,我儿快来见你大伯父,呵呵,你看着孩子刚练完功,浑身湿漉漉的,失礼了,这孩子从小就仰慕兄长,所以才筑基学武,现在小有所成,不如就给兄长当个侍卫如何,自家人用着更放心不是;兄长啊,听说北镇刀独一无二,特别牛逼,给兄弟搞一把来装装逼啊,我不会让兄长难做的,该多钱我给啊……
谢传政是个很纯粹的人,任人唯贤不唯亲,这样的事情大多数都拒绝了,虽然因为这样他身边聚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但也得罪了族人,若是他身边有个懂人情帮忙打理还好,可恰恰谢传敬也是这种人,钟离梅又身份不够,所以每次回家,他们二人都免不了遭到冷嘲热讽,“大哥这些年来牛逼了,不理人了,根本不记得他当年在青楼跟周家的打架,是我去救的他……”谢传政很想反驳他,当年是老子去救的你……但最终还是没有开口,默默承受了。
谢家人也只是酸一酸,毕竟一笔写不出两个谢字,谢传政牛逼他们在外面也面上有光不是,直到谢传政做出了在他们看来忍无可忍的事情。
第一是谢传政调任,淮水之战,谢传政大破北秦军队,北镇军扬名,他也因此从徐州刺史调任到荆州刺史,这两个刺史虽然平级,但简直是天壤之别,荆州刺史是实权刺史,若是能操作得当,谢家便可以荆州为根基图谋发展,重现百年前的荣光,所以家族上下无不欢欣,可在继任徐州刺史的问题上,谢传政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他没有推荐谢家的任何人,反而推荐了王家的家主王观,此人乃是战死在南阳的王章长子,谢传敬的舅子,虽然也是亲戚,但在谢家看来毕竟是个外人,然而谢传政就这么做了。
皇帝看到谢传政没有推荐族人,也是十分高兴,登时就允了,于是这个谢家人本以为囊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