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玄幻奇幻>谢河畈>守店待客
。景泰蓝和宣德炉的境遇差不多,明朝历代皇帝也基本只在仿制,无法超越。清代从乾隆时期起,又开始制作景泰蓝。康熙、雍正款的景泰蓝,都是乾隆年间制造的,只是刻着康熙、雍正年间制作的题款。

袁秋华若有所思:景泰款的宣德炉,儿子仿老子嘛!

老者说:官仿官,出精品,特制,御用,宫廷专享,非卖店。

福建人恍然大悟:宣德炉,明朝历代皇帝也基本只在仿制。

他和老者谈价,加至一万五千元成交,然后迅速消失在夕阳中,似乎怕人抢走。

宣德三年,宣德皇帝命造香炉,三千尊,用以祭祀和供佛道。宣德炉系紫钢,红铜,金,银,锡等,多种金属合金,十二炼,沿用青铜器的失蜡法铸造。整体皮壳上有金,银,锡合金的斑点,条纹,丝线,花粒,所组成的金属光与色,及天然图案。宣德炉紫铜的底部,铸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阳文方印形刀刻款,源自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楷书。炉成,宣德皇赠予帝祠,寺庙,道观,权臣,是家庙,寺庙,殿堂,神佛,案前的上香之炉。

明初黄铜尚未广泛流行,原因在于黄铜中金属锌的冶炼技术不成熟,香炉佛像一般都是紫铜为胎,再掺加其他金属铸成。主要原料是一种含金的铜料,称为“风磨铜”,此铜料细腻似水,贵如黄金,反复製炼六次后,方可铸炉。曾参与宣德炉铸造的官员吴邦佐,在宣德炉停铸不久,他便招募相关工匠,自行铸造了一批铜炉。吴邦佐私铸的铜炉,可与宣德炉媲美,铜炉底款未敢置官款,改署“琴书侣”,或直书其名。

嘉靖时期攻克了冶炼金属锌的难题,出现了大量的黄铜铸币,铜钱取代了黄铜器的地位,黄铜已经变得廉价。清代的铸钱,全部都是黄铜,以雍正质量最次,铜四铅六,也就是铜的比例只占到40,而锌和其他金属占到60,基本上就是今天用来做灯具的锌合金了。

嘉靖之后,融铜钱为炉,是最简单,成本也最低的仿制法。

清末民初,在北京前门大街上,有不少以伪制宣德炉为主业的铺面。他们收购废旧铜炉,收购铜矿,再分类批量作伪。质量好的,在北京古玩市场销售,适用于焚香的,销往蒙古,样式奇巧颜色精美的,做旧之后销往上海到国外。蒙古草原民族,尤其喜爱金色的宣德炉,所以作伪的宣德炉不论颜色是什么,都要完全去掉,打磨得金光闪闪像金子一样。外国人偏爱颜色多彩,仿制品就用颜料煮成需要色,但种类不超过3种,瓦灰色、猪肝色、土红色,其他种类的颜色也没能力伪制,而天然铜器并没有这3种颜色。

在民国的时候,只有御窑,御制,官仿,高仿,才被称之为古玩。黄铜色类黄金,被称为鍮石,价格仅次于白银,实乃锌合金铜,古代又称“愚人金”。宣德炉的造假,出现在万历年间,南京的甘文堂与苏州周文甫所造的仿制品,精选黄铜,仿宣德款,用失蜡法铸成,纹路珠光宝气,器表宛若镶嵌着一粒粒的金质小米,和分散有不均衡的玉线丝条,与真的宣德炉只差一等,当时被人搜购一空。赵汝珍《古玩指南》中记载,“严氏之炉,皆系劫取宣炉之无款者,充为已有,非其所制”。据传“玉堂清玩”为明相严嵩之子严东楼的字号,严东楼自己不铸炉,却爱收集上好铜炉,并将“玉堂清玩”堂款制于其上,据为严氏铜器。底款为“玉堂清玩”的宣德炉,也因此被认为是“宣德炉”的知名款识。古玩商虽未能收藏到正品,但却收藏到了高仿,也同样是喜不自禁。

首都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阿拉伯文回历景泰年的铜香炉,距离宣德年不过20多年,应当是最早的仿制品。项元汴《宣德鼎彝谱》称,明末天启年间,宣德炉已经是真的少,假的多了。

宣德炉明仿,清仿,民国仿,八十年代河南仿,九十年代苏州仿,二千年西安仿,从未断绝。市面上看起来五颜六色的宣德炉,这是一种别出心裁的做伪方法,就是收集一些旧炉,先将外表打磨得锃光发亮,再放在电炉上用电火烧,烧的时候根据其颜色纹路游走,烧上45遍之后,就能呈现五颜六色的样子,主要还是黄绿色。

传说中的宣德炉,藏于内院深宫之内,普通的老百姓根本看不到。但宣德炉也有传世和出土之分,传世品经过主人长时间的把玩、案磨布擦会留下包浆;出土的因为土壤长时间的侵蚀会留下土锈。

这个铜香炉,手掌大,三条腿,双挂耳,铜锈斑驳。袁秋华查过资料,让骆先生确认过,它就是时下的赝品,没有铜,没有铁,就是铅,不是浇铸,不是锻造,没经过翻砂,就是倒模,连低仿都不算。

铅原本是新聞图片的皮色!袁秋华手痒,拿它当试验品,各种作锈的伪造手法,都施在它身上。比如伪制绿锈的方法,就将铜绿搀和在漆内涂到铜器上,干涸之后就大功告成了,若还要仿制铜绿疙疽锈,就将孔雀石屑镶嵌在漆内,就与天然形成的锈色相同。甚至进一步仿制蜡茶色,用水银杂以锡末,将其均匀涂抹在器之上:然后用浓醋调和好钢砂末,用笔蘸着它们敷到铜器上,等到发生化学变化变成蜡茶色时,赶紧投入洁净的水中浸泡,这样就成蜡茶色了。她好奇心重,反复试验,发现浸泡稍迟就会改变颜色,变成黑漆色时投入水中,则会变成黑漆色锈,不投入水中,则会变成纯翠色。用水浸泡


状态提示:守店待客--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