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铁血大民国>第 648 强袭珍珠港 一

“现在几乎可以肯定日本人准备用航空母舰和舰载机来对付我们了,至于下手的地点多半是珍珠港!”亚内尔嘴角一歪,露出了冷笑的表情:“我想让17艘主力舰留在港口里充当诱饵,2艘航空母舰埋伏在珍珠港以南海域,伺机伏击日本舰队……不过航母的数量还是少了一点。”说着他就拧起眉头,扫了英国海军上将巴恪斯一眼。

“我已经接到海军部的命令,将会派遣一支包括勇敢号航空母舰在内的特混舰队到夏威夷群岛海域助战。”巴恪斯上将看了眼皱着眉毛的亚内尔,忽然说道:“亚内尔将军,其实还有一个办法可以对付日本人,我们可以选择避战。”

“你是说要太平洋舰队灰溜溜的从珍珠港逃走?”亚内尔冷冷瞪了一眼巴恪斯,从鼻孔里发出一声冷哼:“这可不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传统!虽然我们只有3艘航空母舰,但是这场战役的优势仍然在我们一边,因为珍珠港基地本身就是一艘不沉的超级航空母舰,而且我们还有两艘会飞的航空母舰!”

……

12月10日。

南京,汤山官邸。

一阵连绵的冷雨当中,南京湿冷阴寒的冬季又开始了,中苏战场的西北和北方两大主战场也都因为寒冬来临而进入了“准休战”时期。但在气候温暖的中东和印度战场上,鲜血还在不停流淌。在成功征服土耳其后,苏军中东方面军开始发起“约旦——巴勒斯坦战役”。乌博列维奇指挥的数十万大军在1200辆坦克和800架飞机的支援下,猛攻英国人经营了一年多的外约旦防线。在付出了近80000人的伤亡之后。再一次让约翰牛们品尝了失败的苦果,现在英国中东战区的名号已经变成了北非战区,苏伊士运河也成了保卫北非的最后防线了。

不过印度的消息却让托洛茨基在克里姆林宫内大发了一阵雷霆,虽然布柳赫尔的大军攻下了印度国民军(国大党、自治党军队)控制的比哈尔邦,并且兵临加尔各答城下,但却在国民军的坚固阵地前面撞得头破血流!而加尔各答固若金汤的城防,居然是早先由苏联顾问帮助国民军修筑起来的。更令托洛茨基头疼的是,翻身做主的印度低种姓劳动人民的战斗精神低落到了反动的地步!如果没有苏联政工人员的枪口逼迫。他们一定会在敌人的第一发炮弹落下之前,就丢掉武器脱下军装逃离战场。至于要让这些人冲锋,实在比登天容易不了多少,而且只要敌人的机关枪一响,这些印度gc主义战士就打死也不肯再进一步了。

此外,国际无产阶级阵营一边的粮食供应又开始成为一个严重问题了,因为大量的劳动力参加了红军。今年苏联和波兰的粮食播种面积已经连续两年下降,罗马尼亚则因为激烈的战争出现了大量农田抛荒,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印度粮仓旁遮普地区也因为丁壮的大量损失和“余粮收集制”的实行而出现粮食产量的急剧下降。看来一场波及整个革命阵营的大饥荒,铁定将在1934年降临了。为此,托洛茨基不得不下令从土耳其、波斯、伊拉克和印度等地调运粮食回苏联,以确保基本的供应。当然这样的做法必然会造成粮食调出地区更为严重的饥馑。

至于苏德正面战场依然呈现一个僵持的局面,苏联已经悄悄做着放弃波兰的准备,而德国似乎也不急于进攻。

但这一切,在美国这么一个庞然大物离战场越来越来近的局势前,都变得微不足道起来了。

看到自己一直想避免的局势马上就要出现了。常瑞青的情绪也有些低落,对政务的兴趣也有所下降。今天更是破天荒告了假。没有去总理官邸处理政务军务,而是在汤山官邸里面陪老婆孩子,直到陈绍宽、张国焘和黄宝培三人连袂而至,才轻轻叹了口气,抱歉地冲妻子王若男笑了笑,才在高小雯的陪同下走进了书房。

“菲律宾和马来亚还有荷属东印度那边怎么样了?”几乎没有寒暄,常瑞青就直入了正题。

“侨民已经撤得差不多了,还没有离开的大多是持我国护照的和族人,其中大部分日本情报部门潜伏特工,不过也有一些是我们的人。”

黄宝培的回答让常瑞青点点头,菲律宾、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过去一直都是日本情报机关活动的重点,也有许多日本侨民,不过在去年战争爆发之前,在南洋的大部分日本人都向中国驻那里的领事馆领取了中国护照(根据《日华合邦条约》他们有资格领取中国护照),所以在战争爆发后,他们就以中国人的身份继续在南洋地区活动。

现在这些人继续留在菲律宾、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应该是准备为入侵的日军当带路党的。不过国家情报局也趁机安排了一批忠于中国的和族特工人员留在那里,估计有很大的机会接近将来的日本占领当局的官员。

“英国远东舰队还在新加坡么?”

“还在新加坡,包括胡德号战列巡洋舰、纳尔逊号战列舰、罗德尼号战列舰和光荣号航空母舰都没有离开。”张国焘说道:“英国澳大利亚舰队的主要军舰也都在杰克逊港,只是少了勇敢号航空母舰和几艘驱逐舰还有一艘轻巡洋舰。”

“看来是去夏威夷了。”常瑞青眉毛一挑,问道:“日本联合舰队主力还没有被发现吧?”

张国焘摇摇头:“好像从这个世界上蒸发了一样,上个月20日以后就没了踪影,就连天眼也不知道它们去了哪里,只知道一个代号‘z岛’。”


状态提示:第 648 强袭珍珠港 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