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躺在亲妈穆晓敏的身边随着众人回到产妇休息室。
产妇休息室离产房就几步路。
七十年代xx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部各科室的床位都很紧张。
产妇休息室更是一床难求。
第一人民医院条件好,医生素质高,院长是留德博士,全国有名的儿科专家。第一人民医院集中了全市最好的妇产科医生护士。
xx港市只要家里有点条件的都去第一人民医院生产。
除了第一人民医院,还有区卫生院有妇产科,条件差多了。
区卫生院到了2000年以后,工作范围主要是给企事业单位职工体检,办健康证……
家里条件紧张的,或者有的产妇就想省钱,自己身体条件特别好的,没有难产过的也会选择在卫生院生小孩子。
在区卫生院遇到难产,大出血这些产妇,还是要送第一人民医院抢救。
七十年代xx港市市区内没有农村的接生婆,也有人民医院退休产科医生在家里遇到紧急情况时,也会帮人接生,接生完之后,还要送到医院检查,怕出人命……
在那种政治气候下,造反派么,不怕死么?xx港市正规院校毕业的医生护士大多数还是坚持工作的,也有极个别的,家庭成分不好的,都去干校劳动了……
穆外公家4个女儿生小孩子都在第一人民医院生的。别问为什么?穆晓敏是不去卫生院生小孩的,为什么了?为了保险,为了大人小孩都能活下来。
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xx港市区卫生院不少医生是工农兵大学培养的医生,集训1个月3个月就能上岗,当时药品也紧张,这些工农兵医生会乱开药,医死不少人,名声臭死了。
xx港市城市市区又小,这些医院的事情一传十,十传百,当地老百姓都知道了,第一人民医院条件最好,儿科最出名……
穆晓敏运气特别好,早上来医院,正好赶上4人小房间空出来1个床位。
穆晓敏生的也快,二胎顺产,张浩进产房不到1小时就出生了。
就是张浩体温比一般婴儿低,要观察3天才能出院。
要不然,床位这么紧张,医生护士长第二天就让回家了。
这不,刚进房间,就有其他待产孕妇家属上来询问张建设,穆晓敏母子俩几天出院?
要紧盯着床位了……
没有床位的产妇只能躺在走廊移动床上,多不方便啊,来来往往的人也多,产妇觉都睡不安稳。
只能等,哪个房间空出床位,产妇才能依次挪进去。
医院的墙壁上贴满了宣传画和标语。
标语很有特色。
有: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另有:为党和x主席培养接班人!
还有:只生一个好!
x苏省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了!宣传工作都是提前的。
对于计划生育:xx港市市区家庭,在70年代都是这样情况的。
有2个男孩子的城市家庭一般不生,养不起,孩子大了还要上学,养多了,学费都交不起。
有1个男孩或是1个女孩的城市家庭一般都再养一个(1个生也是生,2个也是生,2个孩子好作伴,1个孩子太孤单)。
xx港市,年独生子女比较少,1976年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了。
第一批的独生子女凭着独生子女证还可以买到特供的副食品。
独生子女证,红色塑料皮小本子,第一页内容:独生子女光荣占主要位置。
多个孩子家庭只能买一般供应的副食品。
比如:独生子女家庭可以买格球山奶粉、青岛钙奶饼干、大白兔奶糖等高级食品。多孩子家庭只能买到水果硬糖。
穆晓敏吃着营养餐:红糖水泡馓子,满满的一大茶缸,还有煮的鸡蛋。等觉得涨奶了,赶紧喂儿子张浩。
穆晓敏吃的就有这三样,红糖从怀孕后就开始攒糖票。油馓子借的是院子里几个邻居家的供应,满月后慢慢还!
鸡蛋是张建设在郊区供销社工作跟附近的农家买的,1斤贵点还搭了俩支大前门香烟。
鲫鱼、老母鸡、猪蹄等适合产妇吃的,都买不到。凭票购买也买不到。总是没货或者刚卖完,一点办法都没有。
张建设和穆晓敏都属于大龄晚婚青年。女的产假45天,男的陪护假5天。5天后张建设就要回去上班。
张建设在xx港市市郊的一个乡的供销社上班,职务:云x乡供销社主任。这次还要带上大闺女。
马上中秋节要到了,乡里的供销社要开始忙了,还要从市里的供销总社调货……
张建设一边洗着儿子的尿布一边想着工作,想着中秋节有没有计划外的供应(不要票的),买点送岳母表表孝心,感谢岳母吴外婆即将退休帮忙照顾穆晓敏坐月子!
能看着大人有口吃的,洗洗小孩尿布就很不错了。
至于渣外公那边,张建设不想考虑。送去穆外公那边也就是送给孩子大姨家。谁叫那边是2个大外孙1个大外孙女了。
张建设为什么忌恨渣外公了,未结婚前不知道吴姥姥和穆外公的爱恨情仇,结婚后该知道的不该知道的全知道了(以后再说)。
生老大张芹,穆晓敏是头胎,骨盆小,胎儿大,有点难产迹象。医生和护士长出来问家属:“保大保小?"
当时张建设还在郊区上班,接到电话后借了供销社的邻居,乡中学校长的自行车正在赶回来。
渣外公:“保小!”
穆三姨:不发表意见。
穆小姨:“保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