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明末中兴路>第二百零五章 再战准备

秋收的时候渐渐的到来了。崇祯二年旧历九月下旬,在经过了接近三个月的修整之后,孙承宗乃至袁可立等人说率领的城外明军重新从各处征兵补充的队伍在新式的练兵法与严酷的压力之下很短时间内就做到了内部起码的熟悉与磨合,并且重新熟悉了号令。在主要使用火器和基本近战兵器的情况下,勉强的算是弥补了旧历六月下旬到七月初消耗中所遭受的巨大损失。同时随着朱燮元等人所率领的残余部队的加入,不仅仅是普通的军兵,之前损失的不少精锐也得到了补充。

更主要的是,火药和弹药方面通过几个月的筹备不仅补充了之前的损失,底子很大程度上还比关宁军刚刚入关的时候更为雄厚了不少。再加上得知满洲军主力展开西征,不少蒙古仆从也抽调主力西去之后,不论是山陕方向加上关宁方向的留守力量总共降低到理论编制都不过七八万人,其中辽东军仅有历史上一六四四年的兵力都有所不如的两三万人。

这样一来,京城之外的明军兵力骤然增加到了二十七万人之多,如果连同一些做为炮灰力量的后备仆从,则多达三十万之中。让一向保守的孙承宗也多少有些信心的是:虽然守军的内墙工事已经变成了如同堤坝一般的土坡,可是城外的明军也动员规模不小的人力在连绵五六十里的城外一里以外的距离上修建了完善的防御筑垒工事。这一方面让守军的突围变得更为困难,也在很大程度上让城外的明军可以集中起更多的精锐主力在重点方向上展开攻击。

当然,孙承宗想起自从天启七年以来那位军中天子层出不穷的各种手段,其实还是没有在秋季准备展开的进攻高潮中彻底击破城防的把握。在进攻的预期中,如果能够占领内城一部分地区,打破守军外围防护就已经算是相当不做的了。之所以要在入冬之前再一次展开倾尽全力的进攻,当然是因为根据在辽东不少地方的作战经验。如果到了隆冬结冰的时界,守军只要在那土坡上泼水变成冻土,并让整个城头通过泼水的方法结成光环的冰块,那进攻毫无疑问就会面临更大的阻力。如果这一个冬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等到第二年春天,这云集起来的二十七万正规军乃至十万辅兵民夫毫无疑问会因为财力和粮食的问题而出现大的问题。

打算看热闹玩三国演义的南京桂王方面毫无疑问在开春之后是不会继续支持北方军队继续进攻京城的,让北方陷入相互牵制的割据之中很显然才符合江南不少人的利益。

因此对于这一次进攻,孙承宗当然做了十足的准备。在临时的军议中,也最终确定下了攻城的方案。第一步,当然是依托兵力上的优势在整个城头各个方向上都与守军展开试探性的交锋,只有全力进攻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试探出守军的虚实。之后在早已部署好了角度和位置的红夷大炮炮群,乃至其他至少一千二百门大小将军炮的掩护下,主攻部队将首先从双方相互堆土形成的安定门和东直门之间的东北焦高地展开炮击、爆破、强攻结合的正面进攻,力争吸引到整个城内的主要力量。

当然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如果正面强攻遇到问题,守军将展开最后的撒手锏:用两辆巨型爆破车掩盖在十五辆刚刚打造好的巨型配重投石机之间展开抵近城墙的进攻,借助举行配重投石机的夜战进攻掩护,把真正的爆破车逼近到城墙附近展开爆破。通过配重投石机那样的杠杆原理反向操作,将至少共计三万斤西洋黑火药炸雷集中在一起展开引爆,按照之前在通州以南的一次爆破测试估算。三万斤左右的像样黑火药,足够直接炸开一个至少四五十米宽度的缺口。如果再结合其他一些人力快速爆破手段,把这个缺口扩大到六七十米左右的正面也不是不可能,而且巨大的爆炸声带来的震动毫无疑问会让方圆百步之内的守军暂时丧失战斗力,更大范围内的守军还会受到从天空中飞落下来的土石的波及,不论怎样看,就算守军对这样的爆破攻击行动有所准备,只要掩护火力和爆破攻击行动得当,这样的行动也有很大可能取得成功。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很多预备的攻城手段做好了准备,这才让孙承宗有了在秋季的攻势中取得突破的把握。

这一次,在之前的作战中并未收到太大损失的曹文诏、贺人龙所部在众人的压力下不得不做为进攻的先锋做好了拼消耗的准备。这也让二人一开始的时候感觉到来自下层的不少压力和不满。如果不是遭受过惨重损失的山东河南等地不少豪强们在压力之下还算慷慨的付出了不少财力用于安顿军心,这一次进攻首先在士气和组织上就会遇到不少问题。

就这样,伴随着京城东北方向上传来的隆隆炮声,守军似乎蓄谋已久的进攻准备再一次开始了。这一次,因为东北角方向上交战的双方已经形成了一个连绵二百步、高约十丈上下相互推土形成的小小土山,因此火炮发射出来的夜不再是全装药的实弹,而是采取四分之一甚至更少装药标准之下以抛射实弹的方法所展开的连绵不断的持续炮击。

负责指挥守城作战的田秀英与周遇吉等人当然清楚,当这样的炮击持续了两个时辰以上的时候,对手的准备当然不会白费,必然酝酿者一次蓄谋已久的攻击行动。好在这几个月的时间以来,守军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任何准备。至少不会如同过去一样仅仅在对方的试探性进攻之下就


状态提示:第二百零五章 再战准备--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