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咸阳城百里,一条秦直道从咸阳通向长安。
这里零零散散坐落几个村庄,虽然是离大道不远,平日也没几个人经过,百姓过着平清而又清淡的生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在乱世之中,这种日子是最令人向往,多少人无福消受平淡的生活。
今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村里壮汉都下地耕种,留下老人和妇孺。
杨老头喂了院子里的几只下蛋鸡,躺在一张竹榻眯眼休息,听到玄孙在房中哭闹,孙媳妇匆忙从厨房走出,返回房里抱起婴儿。
“嘬嘬嘬......”
这小子吸奶都能发出这么大声,他的嘴角微微露出微笑,很满意现在的生活。
老杨家世代从军,他为大秦斩杀过几十个敌人的头颅如今他老了,不得不退下来。
去年儿子四十五岁,也在军队退役回来,领了足够一家十年所用的军饷。
在这里分到一块田产,他就领家人安置下来。
秦国新政,鼓励百姓耕种养殖,不加税。他们就用退役的钱买了一些鸡鸭,还有一头黄牛帮助耕种。
剩下的钱还为孙子取了一房媳妇,今年刚产下个娃。
四代同堂,有田有地,今年风调雨顺,看来是个丰收年。
这种美好日子,对于活在乱世的杨老头来说,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那时的百姓朝不保夕,不是充军就是征税,能吃饱就要谢天谢地了。
现在有饭有肉,国家税收只收两成,吃不完还有余粮,可以卖给商人换钱,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
“来,让太爷爷抱抱你。”杨老头见孙媳妇喂完奶,便抱着玄孙出院子晒太阳。
用手指逗着小孩乐道:“你呀,活在好日子里,以后比蜜还甜。”
玄孙子被老杨头逗得咯咯直笑,伸出小手去抓他的胡子。
“轰咚——轰咚——轰咚——”
突然村外传来震耳欲聋的声音,老杨头一惊,这声音他太熟悉了,这起码是十万人齐声踏步的震动声。
秦国并没有昭告天下要出征,何来的大军?
“娃子娘,带好玄儿。”
他从竹榻跳起,将玄孙塞入妇人手中,匆匆进屋拿起一把阔剑。
蒙恬当政之后,不但不禁止百姓私藏兵器,还鼓励每户一把。
他所言,百姓手里有了武器,才能保卫自己财产,才不惧贪官污吏,才能抗击外敌。
剑握在手,老杨头一股豪气升起。
若是敌军打入了秦国,拼着这条老命不要,他也要守护这个国,这个家。
他交代孙媳妇守在家里,就带剑冲了出去,一点也没有老态龙钟的模样,仿佛回到四十年前上阵杀敌的雄姿。
到了村口,他才发现已经有几十个老人手持武器守在那里,还有不少人陆续赶来。
“是哪国敌人?”
老杨头上前,先打听敌人是谁。
站在前面的人往秦直道指去,疑惑道:“你们看,是黑龙旗,好像是我们大秦的军队。”
老人们伸长脖子瞭望,烟尘滚滚处从咸阳方向而来,露出一杆高约三丈大旗随风飘扬,旗上绣着一条雄视天下的黑龙。
“皇旗?”老杨头动容惊呼。
百姓立即炸开了锅,皇旗是不会轻易出城,唯有一种可能。
国家危难,大秦皇帝亲征。
“快去将二郎叫回来,随大军上前线。”
不少老人都是从战场退下,被蒙恬安置在这里颐养天年的老兵,见到皇旗都要出动了,也就是大秦最危急的时刻。
他们不是想着如何避难,而是让儿郎披甲上阵,保卫现在的大秦。
“别急,先等等,皇帝并没有昭告天下,或许是有别的原因。”一个老者目光闪烁出智慧。
皇帝亲征,必然要先通知天下臣民,不可能冒然出兵。
“你说有什么别的原因。”老杨头急问道。
“我也不知道。”老者摇头,又道:“大军从这里经过,下去问问就清楚了。”
百十个老人冲出路旁,见大军整齐开来,说不出的一种威严覆盖整条大道。
“老丈们,请借道,不要挡住大军前行。”
秦军有开到的士卒见百十个老人冲出道路,慌忙上前拦住。
“小哥,这可是大秦皇帝御驾亲征?”老者问道。
士卒无奈点头:“是御驾,但不是征战,而是去迎接我大秦太傅蒙大人回都。”
他一路上不知和多少人解释,已经把这句话重复了无数次。
“啊,蒙恬将军回都,为何要陛下百里相迎?”这些老兵还是习惯称蒙恬为将军,因为不少人就是从河套退役的。
“蒙恬大人孤身入蜀,一人帝国......”
开路的秦军无奈,只能留下一个士卒给老人讲诉蒙恬的辉煌事迹,其余人继续开道。
百十个老人如听天书一般,他们无法想象出蒙恬是如何一人入帝国、闯王宫、破万军,灭掉一个诸侯国的神勇。
但不妨碍蒙恬已经成为他们的神,大秦守护之神。
“我们也去迎接战神回来。”
老人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为曾经跟随蒙恬征战自豪,他们自觉跟随在大军后面,想再目睹心中的那个神话风采。
在一个空旷的平原,将士停下脚步,阳光明媚,旌旗被风吹得‘呼呼’直响,十万人没有发出一点噪声,站直列阵等候心中的神灵出现。
“陛下,蒙太傅到了。”
一员士卒跑到子婴御驾前通报,子婴站起,看到一支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