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这兄弟争产的官司,京城这样大,一天少说也有几十起,偏这一家姚姓商户兄弟争产,不到半个月时间传得整个北直隶都晓得,着实蹊跷。
那顺天府尹本是能吏,若放在寻常,不过半日便能断清案子,命其归家,不得再造次。但这回饶是顺天府尹也感棘手,恨不能立时辞官回乡养老去。
有个说法,前生作恶,知县附郭恶贯满盈,附郭省城。说的是若做了省城知县,便如上辈子恶贯满盈、这辈子来遭报应般,行动尽是惹不起的人。比附郭省城还糟的,便是这顺天府尹。
别个地方,一地父母官说一不二,顺天府下辖却是京畿重地,平日里不是王侯打架斗殴,便是公子争风吃醋,最是没好处还得罪人的职位。
如今顺天府尹林渊原是皇爷自文书一路提拔上来的能吏,素来只认万岁,不认别个权贵,颇有东汉时强项令董宣之风,皇爷一向赞赏他秉公执法,京城权贵也不大敢招惹他。
偏生这回,一个小小的兄弟争产案,令林渊头痛得恨不能立时乞骸骨,不为别个,乃为这个案子与信王府情形颇为相似。
信王府那失散多年的二殿下回京,原没惊动别人,谁知太子殿下代万岁祭泰山,太子主祭,信王世子与信王府二殿下陪祭,自那日后,京城还有哪个不晓得这位二殿下?
信王立世子二十多年,信王世子素来不见劣迹,说起来也算贤明。偏他行三,二殿下一回京,两人都尴尬。
一则,信王长子早过继与皇帝,那位二殿下便是名正言顺的信王府未来主人,偏他丢失近三十年,听说连书也没读过,如何能做得了好贤王?
二则,信王世子虽才干优长,却名不正言不顺,兄长回京,他这世子位能不能坐稳,还在两可之间。
流言纷纷,本就令人侧目,那姚姓商户的官司一出,活脱脱就是另一出信王府争产案,由不得人不瞩目。
若是顺天府判家产归走失的老大,岂不是说信王世子位该归才回京的二殿下?反之,家产归次子,信王世子自然张目,那二殿下又岂能轻饶?
信王世子一位的归属,只有皇帝能置喙,那是天子家事,旁人岂敢说三道四?
顺天府尹为人耿介,但并非不通人情世故,想到这里头的门道,冷汗涔涔而下。亏得他有面圣资格,写个条陈上陈天子,且看天子是何等心思。
天启皇帝手握锦衣卫,如何不晓得民间动静?看见顺天府条陈,笑骂道:“这个滑头!”
他跟前伺候的大伴连忙躬身:“依皇爷的意思,见他不见?”
“叫他进来。”
全京城谁不晓得皇帝格外偏宠信王,一旦某事牵涉信王府,官员不敢自作主张,非得等皇帝示下不可。
顺天府尹在皇帝跟前站着回话,皇帝问一句他便答一句,冷汗从后脑勺直流到脚后跟,战战兢兢地说明姚家争产之事始末。
皇帝问:“这等小事也许朕过问,要你作甚?”
林渊一颤,涩声道:“臣无能,小民争产之事不过小道,后头牵扯的才是大头。”
他说得明白,皇帝便不再兜圈子,干脆道:“民间是民间,皇家是皇家,此时你该当如何处理,自己斟酌着办就是。”
天子积威甚重,他不肯给个准话,林渊自不敢追问,见皇帝已有些不耐之意,连忙告退。天子那几句话在他心中翻滚不休,不晓得要作何打算。
大伴给皇帝换盏茶,见皇帝脸色不大好看,劝他道:“皇爷不必忧心,民间人心狭窄,见利忘义,至于兄弟相争,几位殿下必不至如此。”
皇帝面色不豫:德约性情刚烈,凡事直道而行,但刚极易折,强极则辱,这世上多的是走邪路的小人,孩子们争位不算大事,可若叫他晓得烜哥儿与炯哥儿相争,他该多伤心?
顺天府尹面圣一遭,也不曾从皇帝那里得到明确示下,他回家好生揣摩两日,将儿子闺女都喊来一道出主意,好容易在理出个头绪来。
次日升堂审案,判家产均分:姚家长子原该继承大头,但次子奉养父母、经营家业,于家事甚有贡献,因占着孝字,遂与兄长均分。姚家父母有长子次子共同奉养,不得怠慢。
判决一出,二子都觉委屈,不肯服判,林渊怒道:“既将官司打到本官这里,便该服判,若有不服,拉出去杖二十!”
二子不敢再争,那长子又拱手道:“大人,家中产业尽在二弟手中,小民不甚清楚,若叫他分家,只怕分不公平。”
林渊撩起眼皮盯姚家长子一眼:“叫他分,你先挑便是。”
一个分家产,另一个先挑,谁也得不着便宜,最公平的法子无过如此。林渊写下判决文书,令其归家,不得再扰乱公堂,迅速结案。
轰动一时的兄弟争产案结案,林渊素有干才,判下来两面净光,无论是支持长子还是偏向次子的人,都说不出不是来。
越是这般,人们越觉得不过瘾:人一闲就好听个别人家的闲事,兄弟争产这等事,人人津津乐道,偏结束得这般仓促平凡。
再一想,这里兄弟争产的事情了解,可还有一桩更大的争产哩,遂又高兴起来。
皇帝听闻顺天府尹判案,微微点头:“这法子放在民间很可用。”
青松在外头消息灵,也听说这事儿,还当笑话讲给百合听,宋好年道:“亲兄弟有啥好争的,依我说,这两个人太没意思。”
青松说:“就宋老大跟宋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