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水向远方,
岁月似歌身边荡。
奋力苦争独累身,
命运漂泊似浮萍。
思念绵长终成伤,
爱意悠远随风扬!
大江东去不复返,
情景模拟皆是梦。
天空湛蓝,田野广阔,白甜手指拿着皮鞭,牵着老黄牛,多日不见的自家牛都觉着亲切,心安缓缓地流过绕村而过的水沟,白甜又在麦田里放牛。
那时候,白甜凭成绩考进了离家乡挺远的城里读重点高中,做到了难得有村里女孩子读这么高的书,一般都是男孩子有多读书的荣幸。村里女孩要么就是怕花钱,自己自愿不读书,家里也顺理成章地认为不是父母不给读,怪不得父母;要么就是村里也有大户人家有钱,特别想给儿女都多读书,可是天不遂人愿,儿女都不会读留级又留级,留多了……就像村里代课老师说话比较直:“你这样的,是要读死了老师,都考不取。退一步,就算我坐到你肚子里,你都不会读。”
不过,白甜却是为数不多,家里在农村也差不多,从小却是很惊奇,隔了十里八乡的同学都会传播,挺会读书的,是一块读书的料子。其实白甜也会很有压力,就怕万一总有一天自己辜负这种声誉。后来学了《伤仲永》就怕会成为这样的庸才,所以力避这种情况,从未有一刻懈怠学习。
白甜回家乡,也就要去做的家务事。这是必须为家里分担的,白甜妈照顾有痨病总是咳血的外婆,白甜爸总不能耕作完还去放牛,需要休息一下,显而易见白甜回家了就想着给家里分担,毕竟现在能回家的时间太少了。
这样一来,可原本还打算回家看书的计划,又一次落空了。没办法,自己是农村出身,很多自己一样同龄的孩子都很大了,都要扛起一家子的农活,所幸白甜认为自己还好命,至今还在读书。
父母把我们农村孩子抚养成人,农村父母的艰辛付出不是一般城市里的人可以想象得到的。农村闭塞幽静,小孩子从小就能是一把家里好手,可以帮忙放牛,也可以去割猪草。无论走到哪,都可以看到一个个忙碌的小身影……天天里外帮父母干农活。
更有甚者,还有厉害的小农村娃子,从小就可以替父母干很多活。比如,早上起来帮母亲用柴火煮饭,晚上还有的可以帮到父母起夜,代替父母来给弟妹把屎把尿,俨然哥姐就是小父母一般。
只有直直在学校读书的农家娃子,大都应该是有些读书天赋的,这时就和家里农活没啥子关系了。因为初中就要远离家乡到镇上住宿,所以离开家就无法帮到家里干农活。去到离村不远的镇上,那里的老师教我们做人的道理。然而考上中师以后,初中考到中师就很受农村娃子推崇,丢了锄头就是有了出头之日,白甜因某些原因差了三分不能去上中师,再加上白甜家拿不出6000多元的中师委培费用,只能里人的路还得依靠自己走。
要知道,农村出生总有什么支撑着如草根般的命运,可是城市人对此大概没有任何感觉。从来就没有弄事农忙之说。还记得从前小学、初中都有农忙假。因为很多老师都是代课老师,家里有责任田,所以更亲民,能体会到农村家庭的辛苦。农忙假对农村孩子放的,城市就没有这假放,只有艳羡。
读书是不可取代的,读书乃明智之举。如果不读书,我们将永远都是这小村子里的愚夫愚妇。白甜无法想象世界上要是没有了书,会是什么模样?很多人终生都走不出自己的出生地,也许根本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也没有,没有也就世代耕作于此……男耕女织夫唱妇随。
白甜心血来潮说了有一句:“我可能——永远无法完全回去了……我要竭尽全力留在城市,就不信自己会比城里人差。”也许这就是时代的召唤……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倒退着再次回到故乡去。原来,回不去的地方才叫作故乡。可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如此这般,再难拥抱自由了呢?
在一个小山村,有一群儿童玩耍。他们的起点都是一样的。这些伙伴长大后各奔东西,分散到了不同的地方,常常是那些读书多的走到更远,飞得更高。
白甜喜欢读书,写作业,家里人都认为白甜长大了考大学,以后就会有工作,也是咱村山沟沟里面飞出金凤凰,这是实用的读书。
白甜其实也喜欢走在乡间小路上,触碰过自由。可遗憾的是,身心徜徉在田野上的少女,如今也慢慢长大,去了离家更远的城市,越离家乡远了……哪里的人更不能理解农村人。白甜总觉得城里的人没有家乡和初中镇上的人看自己眼光亲切、和善,而城里人带着几分瞧不起乡下姑娘的眼神……她无法阻挡时间的终结,田野的销蚀,自由的失去。
书籍是人类一生的朋友。如果要改变自己的处境,请读书!如果要提升自己的涵养,也请读书!如果要长大后有更大的本领,更请读书!如果心里难受要走出苦闷的泥潭,请读书……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
思想的水平依赖于大脑的知识与思维。恰恰是读书,使大脑更活跃,思维更敏捷。用知识武装了的头脑,是有准备的头脑,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走光明的道路。照这么说,读书不就是明智之举吗?
高尔基说过:“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通往天堂的道路。”
如果不能改变命运,就没有想因为读书得实惠。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