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大山之中,云深不知处,在这里一片生机盎然,但是又有些太过于偏僻,几乎不见人影。
在华夏大地,人口密度最大的要在东方,西方偏僻之地,人烟稀少。而这里,就是人烟并不密集之地。云孟子走在根本就没有道路的山间,心中敬佩不以:“红尘不见修道观,深山之中见真仙。”
一般而言,不论佛道,道观或者寺院,都需要香客,都需要维持生计。而一般的道观,大多数都是在深山之中,生怕被俗客打扰。与寺院傍城而建,或者干脆就建造在城内不同,一般修道者,都喜欢清静之地。
“山间白云轻雾绕,小河流水道人家...”
云孟子走的并不是很快,似乎对这里有些印象,或者之前来过。在没有山路的山间行走,轻车熟路,转过一座山坡半山腰,眼前出现了一座道观。
道观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
与走过来的荒山不同,那些山峰都是很陡峭,这座山破坡度很是缓和,在半山腰,有一片面积不小的坡地。山坡上种了些许茶树,开垦了几片农田。
道观面积并不是很大,不过只有几百平。
这里空谷莺啼,山林密布。在这荒野之中,出现这座道观,却并不显突兀,反而有一种出尘之感,远离红尘,方能见证修道真谛。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还没有靠近道观,道观中诵经的声音传来,声音洪亮中正,在山谷之中回荡,飘飘渺渺,久久不绝。如果不是了解这一座道观之中的修道者,一定会认为,这里有神仙居住。
红尘不念经,深山不慕名。
人在红尘之中,就没有修道者那种清心寡欲,一心向道,无欲无求,只求超脱。
人在深山之中,远离红尘,这里没有名利,这里没有勾心斗角,这里只有清净。
云孟子眼睛中有些羡慕,他虽在崂山修炼,但是他所在的道观,尚且为了吸引游客,而不遗余力。为了能够赚钱,门票定价很高......
这里,没有红尘之人打扰,一切自给自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思绪这一刹那有些恍惚,云孟子感觉到,这虽是普通人诵经讲道,却也收获良多。自从踏足入道境界,凝聚了人魂,每一次诵读经文,或者听他人诵经,总会有,之前从来没有过的感悟。
结合这里的环境,云孟子一刹那间,竟然生出,在这里修仙了道,不再追求其他。
恍恍惚惚,云孟子就站在这远处,仔细的聆听道观中讲道诵经的声音,感觉灵魂有些跳跃,灵气蜂拥而来。虽然仅仅一刹那,就如同拨云见日,解开心中的那个疑惑,突然间有一种明悟出现在心头。
似乎一天,似乎一年,又似乎一秒钟,千分之一刹那,云孟子一个激灵,如同魂魄归壳,思绪回归:“贫道终于明白了,这是心境自然...”
“虽然没有张真人讲道那般,天地异象呈现,法则凝聚,灵气入体,却也是给了贫道一个悟道的机缘...”
常言道,三人行必有我师,道观中的人虽只是普通人,却也因为特殊环境,特殊机缘,让云孟子本来修道的一处迷点,得到了释怀。
“唉...”
云孟子正要仔细,再次聆听道观之中的诵经声音,这个时候道观中传来一声叹息:“同样是《道德经》,贫道诵读千百遍,依旧没有任何的感悟。而湖心岛张道然,仅仅一次讲道,就让贫道感悟良多,如临仙境...”
声音中充满了彷徨与不安:“难道,修道与修道之间,会有这么大的区别?他人仙途之中畅游,而贫道,只能在红尘寻路?”
“道本机缘,得到就是有缘,得不到就是无缘。修道靠的是一个顿悟,参悟的是天地自然。天运道友,何必妄自菲薄,叹息自己的道?”
云孟子站在了道观门前,看向道观。道观中有一张石桌,石桌旁做了几个年轻道士。其中一个年不过花甲的老道,头发乌黑,脸色红润。只是眼眸之中带着一丝迷茫。
云孟子的突然出现,道观中的修道者微微一愣。天运子却是满脸笑容的走了过来:“云孟子道友,你这是湖心岛听道之后,没有回崂山,外出游历么?”
云孟子笑着摇了摇头,与天运子坐在石桌旁,陆林观的弟子奉上香茶,侍立旁边。对于这个来访者,也很是感兴趣。
天运子打量着云孟子,看他并没有风尘之色,似乎很是悠闲,精神饱满,也没有赶路的疲惫。而且,现在的云孟子,与之前的云孟子相比,年轻了好像三十岁。如果不是相交多年,天运子也认不出来,这个面貌仿佛三十年前的好友。岁月,并没有在他的身上留下痕迹,而且与之前在湖心岛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