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霁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
车辚辚,马萧萧。
先秦驰道上,马车和牛车叮叮当当的徐徐缓行。
自清晨出发,东归大队人马至晌午才算全部上路。
半天下来,前面先头队伍的车马已经远在十里开外,后面的车队才刚刚打包起行。
也就是说,前面的车队都准备埋锅造饭了,后面的刚吃完早饭才出门。
整个队伍延绵十余里,像一条蜿蜒盘绕的巨蟒迤逦而行。
沿途之上,公卿大臣们的家眷扶老携幼行走速度慢得让人心颤,路上的蚂蚁估计都被踩死光了。
勒马伫立在队伍中段的山丘上,刘协骑在马背上,越看越发愁,忍不住叹息一声:
“唉,这么慢,要走到什么时候才能出关呐?”
出发前他还打算把自己和皇后的驷马辇乘分出两匹马,让大家走得快些,但此刻看到这幅场景,他彻底打消了分拆御辇的念头。
别说两匹马,纵有两千匹马,就眼前这些拖家带口、大箱小柜都带上的庞大队伍来说,依旧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大包小裹的行囊也就罢了,队伍中还有大量的牛羊牲畜,就连箩筐和晾衣服的树杈架杆都没丢下……
总之一句话,除了房屋带不走以外,能带走的物件一丝不落(la)。
这哪是逃命赶路啊,分明是迁徙搬家!
看到十余里长的队伍龟速般缓慢爬行的情景,刘协总算知道之前一个月行进不到百里是怎么走的了。
敢情前后两支队伍真正的赶路时间只有半天。
先头队伍清早出发,中午就开始扎寨宿营。
后面的人和马车晌午才收拾好行囊出发,天黑之前赶到营地与先头队伍会合。
这就是一整天的行程。
其结果便是向前推进十里。
就这样,还是天气好才有的速度。
如果遇到雨雪天气,就得停留在原地,等到道路干燥硬化或冰雪消融之后,才能继续赶路。
纵观古今逃亡史,可曾有过一个月行百里的逃亡队伍?
想当初,董卓挟持天子百官迁都长安的时候,仅仅半个月先头队伍就进入京兆三辅地区,一个月后天子百官陆续赶到长安。
整个迁都过程历时不到三个月。
……
刘协清楚地记得,东归队伍登记竹简上写着“公卿大臣及其僚属一众随行人员共计两千余人”。
但是他目测之下,粗略估计这文武百官的家眷及仆从远不止两千人,至少翻一番。
平均每位朝中大臣的家眷、婢女和仆役,少则两三百人,多则五六百人。
这样算下来,光是朝中百官的随从就多达六七千人,再加上张济、杨奉、杨定和董承四股势力的兵马,整个东归队伍有四万之众。
并且还有富余。
真要仔细统计的话,五万人都有可能。
然而看到自己的御辇后面跟着几百辆刘氏皇族的皇家马车,刘协已经到嘴边的话,硬生生的咽了回去。
近万名随从中,皇室成员的家眷和仆役就占了三分之一。
上行下效,皇亲国戚这样干,文武百官自然争相效仿,能带走统统带上,毕竟天子和皇族才是西凉军追赶的首要目标。
只要皇帝能逃走,他们这些大臣也能安然无恙。
等到了洛阳,这些婢女、仆役和财产能让他们继续过着锦衣玉食,颐指气使的富贵生活。
至此,刘协才体会到“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真正含义。
大汉王朝沿袭四百年至今,刘氏皇族的血脉早已遍及天下,而依附在天子身后的皇亲国戚更是多到难以计数的程度。
纵使董卓、王允和李郭轮番肆虐朝堂,残害了许多皇室子弟,但幸存下来的皇族成员,数量依然庞大。
这些皇族子弟文不能治国,武不能安邦,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除了坐享荣华富贵以外几乎一无是处。
但是他们却代表着皇室的底蕴,是不容忽视的存在。
凶残如董卓、李傕、郭汜那样的暴戾诸侯也没有把他们怎么样,依旧供养着他们。
以至于刘协纵有百般不满也不能拿他们开刀。
目前大汉王朝已经够乱的了,如果皇族内部再生事端,其结果就是众叛亲离,自取灭亡。
…………
天公作美,接下来十日都是晴天。
并且战败逃走的郭汜也没有领兵追赶,估计他现在正躲在老巢舔舐伤口呢。
东归队伍虽然行进速度迟缓,但连日不间断的赶路,已然走出了渭南,踏进弘农郡地界,再有两三日就能抵达华阴。
不出意外的话,十月之前便可出关(函谷关),到那时就走完了三分之一的东归路程。
这都是刘协不断催促的结果。
别人不清楚,可他却知道落败的郭汜正在设法跟李傕和解,要不了多久,李郭二人就会率领西凉军追赶上来。
到那时,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刘协现在还没有打硬仗的本钱,或者说他目前能做的事情真心不多。
四支护驾兵马之中,除了董承率领的羽林卫听命与他,另外三支人马都各有归属。
张济、杨奉和杨定三人表面上拥护他,实际上他们阳奉阴违,牢牢掌控着手里的兵马,单独扎营,严令麾下将领不得与公卿大臣私下接触,防御措施做得滴水不漏,让刘协完全插不上手。
所以即便知道李郭二人麾下的西凉军即将追杀上来,刘协也只能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