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战争使命>第四十三章 双重标准

海面之上‘辽宁号’航母战斗群缓缓的驶出母港,张思宇司令员坐在指挥舱之中,这是一次海上实验任务,海面之上风和日丽这在台风盛行的季节是很少见的好天气。

“命令航母战斗群巡航阵型出航,行驶方向大宇海峡!”张思宇司令员坐在指挥员的位置上向整个航母战斗群下达了出发的命令。

两艘054d护卫舰首先向前航行,左右前方各一艘吗,紧随其后的是一艘055d导弹驱逐舰,然后是‘辽宁号’航空母舰,‘辽宁号’航空母舰的后面是一艘补给舰,最后是一艘055d型导弹驱逐舰,海面之下两艘099‘周级’攻击型核潜艇缓缓浮出水面,这是航母战斗群的水下堡垒。

航母战斗群按照每小时十八海里的巡航速度向着日本大隅诸岛与九州岛之间的大隅海峡前进,天空之中两架j-26‘天鲨’在航母战斗群上空盘旋警戒。

“命令舰载反潜机升空,侦测范围五百海里,命令舰载机两架升空保护!”张思宇司令员下达命令。

一架舰载反潜机快速弹射升空,紧随其后两架j-26‘天鲨’也随之升空,在舰载反潜机的两侧形成左右保护阵型,开始对东海海面之下进行反潜行动,这是航母战斗群出海必须要进行的行动,潜艇一直以来都是航空母舰战斗群最大的海上威胁。

除非是特殊天气舰载反潜机无法升空,那么这个时候导弹驱逐舰和导弹护卫舰就会立刻散开,利用探测声呐进行海面之下的探测,同时反潜直升机升空,进行小范围海域反潜探测,同时海面之下潜艇部队会立刻展开巡航。

在这样良好的天气条件下,有反潜机就完全可以胜任,所以两艘099周级’攻击型核潜艇并没有急于进入海面之下开始巡逻,今天他们还有着更重要的任务,这也是这次‘辽宁号’航母战斗群的航行任务。

“报告,距离大隅海峡二百海里,航速十八节,风速四海里,一切正常!”航母战斗群作战人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将数据向张思宇司令员报告。

“同卫星建立平台,开启相阵控雷达,监控日本空军基地。”张思宇司令员继续下达命令,这是航母战斗群出航的规定程序,在每一次穿越日本海峡的时候,中国舰队都会遭受到日本战机的跟踪监视,这已经是一种定局。

随着日本卫星不断升空,加强对中国航空母舰等军事设施的监控,现在只要中国航母战斗群离开母港,日本自卫队就会第一时间发现中国航母战斗群的踪迹,现代战争给人的神秘感已经越来越少,只能在一些极端的天气情况下,卫星监控才会失去效用。

张思宇司令员十分清楚,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日本自卫队早就已经知道自己的行动轨迹,这已经是两个国家军队之间没有打破的默契。

“报告,日本大隅空军基地六架f-35‘闪电’路基型战机升空,向着我方飞来。”卫星第一时间检测到日本战机升空的画面,航空母舰指挥舱内的电子大屏幕上,太空之中监控卫星捕捉到的画面已经传递到电子大屏幕上,六架f-35‘闪电’战机组成编队向着‘辽宁号’航母战斗群的方向飞了过来。

“命令舰载机编队六架战机升空,保持警戒!”张思宇司令员立刻下达命令。

面对日本的f-35‘闪电’战机,张思宇司令员并不在意,日本人的行动完全符合惯例,并且这种已经过时的战斗机,在j-26‘天鲨’根本没有丝毫的空中优势,无论是机载雷达,还是携带的空对空导弹,j-26‘天鲨’都有着绝对的优势。

“这里是日本空中自卫队,中国舰队请立刻离开,这里是日本国家领海,你们已经进入到日本领海海域,请你们立刻离开!”空中的日本f-35‘闪电’战机编队向中国航母战斗群喊话,不过距离始终保持在二百海里的距离,这是航母战斗群允许的最近距离。

“告诉日本战机,我们要通过大隅海峡国际水道,让他们不要更加干涉!”张思宇司令员对于日本战机编队的喊话早就知道,这已经是近些年来的惯例。

日本政府擅自将原本各个国际水道海峡四海里的边境水域扩大到十二海里,这完全将所有的海峡封锁,日本人的这一举动不仅仅是中国人不允许,美国以及西方国家也是经常发出不同意的声音,只是现在因为中美关系的原因,美国人才逐渐有了赞同的声音。

日本人对中国舰载机的喊话根本置之不理,向着中国舰队不间断的喊话,当然对于日本空中自卫队的喊话,‘辽宁号’航母战斗群根本不加理会,就在半个月之前,美国人的驱逐舰驶过大隅海峡,日本人屁都没有放一个,今天面对中国航母战斗群却大声的叫嚣。

这种叫嚣最后的结果当然也是不了了之,中国舰队根本不可能因为日本人的双重标准就同意日本人的要求,那么以后中国舰队在想进入东太,就需要绕很大一个圈子,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锁定日本鹿儿岛海军基地,参谋长你看看这是日本的“日向”号吧?”就在这个时候张思宇司令员立刻下达命令,命令卫星锁定美国鹿儿岛海军基地,在哪里一艘日本轻型航母正在缓缓启动离开军港。

“的确是“日向”号,不过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参谋长石锡锋看着电子大屏幕说道。

“参谋长仔细看他们的甲板,看到了吗?将“日向”号甲板放大。”张思宇司令员指着电子大屏幕上“日向


状态提示:第四十三章 双重标准--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