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三国之孙氏强敌>第一百九十七章 刘协招才

孙策办入学考的消息,已经传遍了整个大汉,就连西北马腾、韩遂也在讨论,不过是饭后笑谈。

真正正视这件事的,只有曹操。

“在不拘一格用人才这方面,某确实不如这狮儿,公达,要不我们也来个考核?”

荀攸对这个事情很无奈,想做考核,你得先有学院,有了学院你还得有名震天下的大儒,要不是康成公和蔡邕,谁会信服孙策的学院?

倒是现在,即使没有大儒,天下有才之士也会对孙策坚信不疑,这就是良性循环。

“主公,孙策所为早在三年前,还在被人病诟,而今看来,他却是有先见之明,我等如今再学其政令,不说时间上是否来不及,恐也是照猫画虎”

“唉,此子…我意让子脩前去看看,你觉得呢?”

“大公子乃是孙策名义上的义兄,攸认为可行。另外,其政令,也不是万全不能参照,至少那招贤馆我们可就以先立起来,河北、关中、三辅之地,也有不少英雄豪杰,再加上那些不满孙策的世家,有了招贤馆,或可引来此为明公驱使”

“大善!”

曹操很开心,这算是至刘协逃走后,遇到的第一个好消息。

说起刘协,他此刻也在讨论孙策。

“董大人,朕不明白,为何孙策做得,朕却做不得?”

和曹操一样,他也打算征召天下有志之士,可遭到了杨彪、董丞等一般老臣的反对。

“陛下,那孙策是什么人?一意孤行、善行天下之大不韪、还重商抑士,实自取灭亡之道”

“不错,陛下,此子所图甚大,观其改革货币之法,很难让老臣不怀疑他的叛逆之心”

“对了,老臣还听闻,孙策虽然表面上在沿用我

大汉军制,实则也经过了变革,形成了另一套内部晋升制度,这是篡改军制,其心可诛”

“老臣附议,陛下还当明查,建议撤其镇东将军一职”

董丞和杨彪你一句我一句,渐渐就把话题转变,两人心中都在想,可万万不能让刘协采用孙策的法子,否则他们将成为焚毁世家最后一片绿地的罪魁祸首。

“既然两位爱卿都觉得孙策倒行逆施,可为什么现在他最受百姓称赞,就有那么一批忠义之士跟随?甚至盖过了朕,朕可是大汉天子!你们告诉朕,这是为什么?”

刘协有点生气,他还不能理解世家肚子里的那点弯弯绕绕,明明孙策做得很好,偏偏要被这群老臣说得一文不值,那几度流离失所的他又算什么?

被孙策力压一筹的郭汜、曹操、袁绍等人又算什么?

“陛下息怒,臣以为孙策所作所为,可以称之为变法,如齐之管仲、秦之商鞅,他所变之军制、币制甚至是官制,微臣都有所钻研,各位大人,郭某说句不中听的话,这变法是有道理的”

抛出了这个观点,郭子仪坦言,孙策的变革主要是针对当下军队、经济和官僚制度做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官员晋升制度的优化,能更加调动将领的作战积极性,现在不比以前,军阀割据,狼烟四起,大汉就如以前的大周,而军阀就是战国群雄。

是以此,仅仅sān_jí的中低层官品,是远不能满足大量的功绩,而杂号将军又并没有实质性的地位提升,可谓鸡肋。

但就这个问题而言,孙策选用杂号将军,已经是给大汉留了十足面子。

其次是币制,早在董卓专政时期,就以为大量铸造铜币,而使得物价飞涨,买米的钱都要比米重,试问这种情形下,时局又焉能安定?

孙策改革币制,启用纸币,实际上是为了重新稳定物价,百利而无一害。

最后是官制,说到这,郭子仪看了眼杨彪等一众老臣。

“大汉朝能有今日之结局,主要还是因为大部分世家种的果,无论有没有才,只要是世家出生,那一定会被举为孝廉,而普通百姓想要做官,为了能让世家举荐,只能仰其鼻息,如此可以说,大汉的官员任命,实则被世家所垄断…”

郭子仪说的有鼻子有眼,刘协越听越觉得很对,不由连看杨彪的眼神都变了。

“陛下,察举制是武帝钦定下来的,老祖宗定下的规矩不能坏,这可是乱政之兆,郭子仪!你为何总替孙策说话?你…你,居心叵测”

公元前134年,也就是汉武帝的元光元年,察举制建立,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但到东汉末年,这种制度的弊端,因为世家的独大,以及汉灵帝自己不作为的原因,才逐渐显现出来。

董丞的反驳,毫无建设性,只是单纯的为了反驳而反驳,这让刘协很不满意,你可以不同意,但要说个原因出来,直接针对人,进行人身攻击,只有小孩子才这样做。

“陛下!臣以为,那些世家之所以反对孙策,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的家族利益被伤及,此乃顽疾!”

见说到这份上,郭子仪也没必要再遮遮掩掩,直接道出其中利害关系,就差指名道姓。

到底刘协还是涉世未深,郭子仪的倾诉,他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郭爱卿此意何解?”

“陛下!他这是危言耸听,断不可轻信!”

“陛下,郭阳此獠意图破坏朝纲,臣恳请赶出庙堂!”

杨彪和董丞慌了,接连阻止郭子仪继续回话,然后者并


状态提示:第一百九十七章 刘协招才--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