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恐怖悬疑>我竟然是白骨精>第五十四章 眼花缭乱的新衣
而担忧,可以享受生活时,人们便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转化为对美的赞颂和追求。

女子也被视为美的象征,唐代文人士子描写,赞美妇女之美的作品多不胜举,他们对女性的美给予毫不吝啬的赞颂,而且这种赞颂不是单个的,而是规模庞大的,这就反映了一种把女性作为社会美的载体的观点。

唐朝人在一年中有许多节日,这些节日的活动如踏青,游春,观灯等往往含有展现观赏女性美的意识或者说是潜意识。

唐朝政府甚至花钱让妇女化妆打扮来参加元宵狂欢,史书记载:“玄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宫女千数,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披皆万钱,装束一ji nu皆至三百贯。妙简长安,万年少女妇千余人,衣服,花钗,媚子亦称是,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

这些行动背后就隐含着将妇女视为社会美的载体的意识或潜意识。”

正所谓“女为悦己者容”,男性乃至整个社会对女性的注意,赞美,必须使她们得到心灵和物质上的满足,也就促使她们多方面的去寻找美,创造美。

服饰则成了女性展示美,创造美的最好领域。

女性充分发挥她们的创造想像力,在服饰上争奇斗艳,”

中宗女安乐公主,有尚方织成毛裙,合百鸟毛,正看为一色,旁看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彩中为一色百鸟之状,并写裙中。”

这个例子虽然一直被看作是奢费的恶例,但也从侧面也反映了在服饰了构思的独创性和对美的追求。

要知道,在以往,服饰对于妇女来说,主要是身份地位的标志符号。

最早的《周礼-天官》中就初步规定了后妃命妇的服饰首饰制度,服饰对妇女而言也是“夫贵妻荣”的具体体现,因为从妇人的品服可视其夫,民间普通妇女是不得逾越

到了唐朝,妇女服饰虽然仍有这一层含义,但用以美化和装饰的企图却在相当程度上超过了它。

唐代妇女服饰并不完全遵循制度,“既不在公庭,而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好所尚。”

为了追求美,妇女们敢于独立独行,以致政府不得不立法干涉。

像是《唐书-车服志》载:”妇人裙不过五幅,曳地不过三寸,淮南观察使李德裕令管内妇人衣袖四尺者阔一尺五寸,裙曳地四,五寸者减三寸。”

而《新唐书》中也记载了文宗即位后规定女服衣袖不得超过一尺三寸,可结果竟引起”人多怨言”。

这从一侧面反映了妇女们追求美随自己所好制作服饰,不惜违背政府规定。

唐代妇女的日常服饰是上身穿襦,袄,衫,而下身束裙子。

但这些平常的装束在心灵手巧的唐代女子手中通过刺绣,色彩的大胆运用,配上美丽的披帛和发型,则化平凡为神奇,唐代妇女的襦,袄,衫,裙上多有绣文,裙边还垂有两根绣带,增添了女性的妩媚。

唐诗中的”罗衫叶叶绣重重”,”一双裙带双心结”便是对这种装束的描述。

唐代女子裙子极长,配上盛行于唐时的用轻纱制成的长长披帛,就显出女性的婀娜身姿。

孟浩然《眷晴》描述了这样一位唐代女性的穿着:“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

唐代妇女服饰的色彩是丰富的,显示了唐代女子开朗的精神风貌,女子裙子的色彩有红,紫,黄,绿,尤其是红色的裙子极为流行,唐文人曾有“红裙妒杀石榴红”的描述,在敦煌窟一供养人画像上,我们可以看到极为丰富的色彩运用。

画中女子上衣为米红色,衣上绘有深紫,大红色的花;蓝色,绿色的叶子,深紫和灰绿色云纹,这些富丽的色彩花纹无不向我们传递着美的讯息。

为了配合美丽的服饰,唐代女子还创造出了三十多种发髻形式,如丛梳百叶髻,双鬟望仙髻,反绾乐游髻,凤髻,螺髻,还有相配的云鬓,雪鬓,轻鬓等,都给人美好的想像。

还有与发髻搭配的各种饰物:簪,钗,耳铛,步摇,翠翘,垂珠,金银宝钿乃至直接贴在脸上的“花子”,都是争奇斗艳,花样百出.这些都说明了一点,唐代女子花如此多的心思在服饰上,与整个社会对她们的关注是分不开的,是整个社会尚美的风尚对她们影响和作用。

其次就是开放,这没什么好惊讶的,可能大家从各方面的历史资料都有所了解了,唐朝的确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孕育了唐人开明通达的观念,频繁的中外交流,胡汉交流开拓了人们的眼界。

而且唐朝统治者的少数民族血统让他们放松了对人民尤其是妇女的礼法禁锢与束缚,这些是唐代风气开放的原因之一。

在开放的社会风气中,唐代妇女生活得较为自由,她们虽然仍然生活在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之中,虽然父母还抱有“生儿弄璋,生女弄瓦”的传统观念,虽然她们并没有太多机会参加社会活动{尤其是政治活动},但她们有许多接触公众的机会。

她们不但可以在各种民俗节日如上元节,端午节,七夕节等。

还可以在平时参加种种娱乐活动,像是在长安的东西市常常可以看到妇女的身影,她们还可以经商开店成为女老板,可以作小贩,可以从事为人缝纫的自


状态提示:第五十四章 眼花缭乱的新衣--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