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卢看到燕国的边境,心情大好,亮明了身份后,一路畅通无阻。晋国的使者一路上对叶卢多多少少有所了解,不过他清楚的知道,这次他来的目的是政治目的,是他们国内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所以他不是很在意燕国发生了什么,徐超在燕国做了什么。
终于到了临易城附近,此时已经距离晋军给的最后期限只有一个时辰了,徐超已经命全军做好攻城的准备。突然有人来报,有人求见。徐超以为是燕国有了动静,终于肯出面解决问题了。
结果一见来人,立刻知道大事不好。有人在背后捅刀子了,他心中忐忑,现在还不是自己死的时候,大仇还没有报。
“徐将军接旨吧。”
“臣徐超,接旨。”
“陛下口谕,命你速带全军回国。”
“那。。燕国。”
“将军,陛下说的已经很清楚了,速带大军回国。”
“诺”
徐超立刻命大军撤退,临走前他又看了一眼临易,这仗打的真的是很郁闷。没有怎么弄,也没有成绩,也没有功劳。
相比徐超的郁闷,米冉更加难过,他陷入到战争的泥潭中了。楚国跟齐国同时在春耕时发动战争,楚国同虞国和隋国的仇,在于这两个国家从来没有把楚国放在眼里。他们依靠楚国,跟着楚国,主要是楚国没人带着玩。他们觉得跟楚国是平起平坐的,根本不是附属国,而且当时他们也被楚国的实力震慑,不得已跟楚国形成同盟。
楚国一直以来,都在与中原各国斗争,也希望有人同自己分担一下压力,就没有太当回事。到了张仪联合齐楚秦,对抗中原的时候,虞国和隋国公然联合,脱离楚国的盟国,与燕国,韩国等一众小国形成同盟,对抗齐楚。此时就已经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到了现在终于爆发了。
楚国一看齐国攻打燕国,小国同盟立刻成为了一盘散沙,于是打着帮助盟国的旗号对虞国发动战争。虞国是前朝旧部,打他本身就不会有太多的人帮忙。而且名义上还是帮助齐国,这样一来其他国家就更不会管他们了。
大国中,晋国离虞国太远,宋国远不说现在还在处理国内的事情。那就没人会管这个事情了,现在唯一担心的是隋国,他虽然是小国,但硬气的很,一旦参战,楚国也是很头疼得。
不过前期楚国试探了一下隋国的态度,发现他们现在还没从青龙关的损失中缓过劲来,是肯定不会参加战争的。一确定隋国的态度,熊文就开始着手安排带兵的将领。
按理说这种仗还是项炎去的好,但上次项炎去了青龙关,国内空虚,被王翦一顿猛攻,熊文怕了,虽然现在秦国是盟友,不会轻易袭击楚国。但放人之心不可无,项炎还是留在国内的好。放眼楚国能打仗的也就是米冉了,所以还是派了米冉前去。
熊原听说熊文要出兵虞国,立刻力谏,现在出兵共虞是自断生路,万万不可。熊平没有理他,他就一直上书。弄的熊文对他很烦,但又不可能,把他搞走。
话说熊原这两年才回到郢都,以前一直被流放到云梦去了。他回来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这两年刘贺的势头越来越猛,俨然要独揽大权,对此吕不韦是不管不问,熊文觉得还是需要一个人制衡一下,就想起了熊原。
他刚登基那会儿,熊原就一直压着刘贺,就算后来被流放了,他的余威还压着刘贺这么多年没有喘过劲来。所以熊原是最佳人选。
他借着一个由头再次把熊原调了回来,可没想到熊原回来后没有针对刘贺,反而是先给自己一个下马威,不让自己进攻虞国,这真有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但熊文的态度也很坚决,诸多大臣也都闭了嘴,只有一个熊原则是独木难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米冉挂帅出征。
熊原最后一次努力便是要求自己作为监军一同前往,希望能稳住虞国和隋国,让他们愿意继续为楚国的盟友,保证楚国的利益。但因为他的上书,熊文否决了他的请求,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军出征。
熊文留在郢都,也发挥出了自己的作用,立刻同刘贺掐起来了。他看不惯刘贺的作风,先是私下劝了一下刘贺,发现刘贺已经被权利蒙住了双眼,完全停不下来了。他只能仗义执言,在熊文面前各种劝谏。
熊文最乐意看到的情况出现了,他一直支持熊原,无条件的支持,朝中的局势立变。大臣们纷纷投向了熊平的阵营,成为了正义的一方。
米冉带着大军缓慢前行,他更关心朝中的局势。这么多年来,他能一直打败仗,却还能身居高位,靠的就是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如今熊原回来,朝中必然腥风血雨,这个时候出征,打赢了还好,打输了的话,还是需要有人出面帮自己协调一下。
不过大军在慢,也终有到达的一天,楚军还是到了虞国的边境线上。五十万大军,楚国是报了要灭掉虞国的准备,这天下所有的人都能看的出来。就不用说隋国的人了。
尉迟恭是隋国内的主战派,他深知现在不把楚国挡在虞国的国门之外,隋国势必是下一个遭殃的。
但朝中也有人反对,上次损失很惨重,到现在刚缓过劲来,不是作战的最佳时机,应该再等等。本身这场讨论应该还要进行很久,但因为米冉行军速度太慢,导致隋国以为楚军根本不是想攻打虞国,而是想攻打隋国。毕竟虞国国内有一个天盟的人,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