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五更
将宇文述踢到云南去,把宇文化及扔到敦煌去做戍卒,罗成心里总算舒坦了一点。
虽然没能搞死宇文家,可皇帝一心护着,能有这结果已经不错了。
不过罗成心里倒反而有点希望宇文述能在云南站住脚,甚至是能够稳定那里了。毕竟云南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因为距离中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过于遥远,再加上地理地势的复杂,所以一直都游离在中原王朝的边上。
当地人自给自足,男耕女织,虽说落后,可倒也逍遥自得。
加之,一直以来他们也没出什么像样的人物,对于中原王朝也大多是建立较松散的那种依附臣属关系,所以倒也自在。
直到汉武帝时,当时这位汉武帝一直想要打通往西域的通道,在河西受阻后,便想着向南打一条通道出来,经天竺去与月氏国联系,然后一起干匈奴人。
为了这个战略计划的实现,汉武帝开始派人深入云南,并在云南的大理地区设置了叶瑜、云南、邪龙、比苏四个县,属益州郡管辖。
从西汉到东汉,基本上中原都是如此,虽然当年汉武帝最后南下印度的计划失败,可中原王朝却从此也算是进入到了云南地区。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对云南的控制便更加下降,云南之地,也开始有一些夷帅发展起来,也有一些汉人豪强大姓也慢慢起来。
所以到了北周之时,云南尽管一直都在当时的王朝版图之上,可实际上也就是地图上宣示下主权而已。
到了隋朝之时,云南之地出现了一个比较强大的家族,爨{cuàn}氏,地处南宁。
这个爨氏,其实本身也是来自于汉族,算是汉族官员在当地发展起来,经过几百年的时间,慢慢的就西南化,成为了当地的大豪强,反被称为南蛮。
这种情况其实很普遍,尤其是在南方,不管是在岭南地区,还是在越南地区,或是在云南甚至是川西,太多太多。
汉家豪强过去,借着中原王朝的背景,依靠着比较先进的技术,然后又善于与中原通商,于是慢慢的就强大起来。再加上与当地的那些土人头领等通婚联姻,慢慢的自己也就融入进去,甚至最后成了一方领袖。
比如说此时岭南的冯盎家族,冯家本来是北燕皇族,后来北魏灭燕,北燕王族一支便逃奔南朝宋,宋将他们安置到岭南,授为刺史。冯家在北方时,已经算是跟汉通婚汉化过的,到了岭南后,又积极跟当地的俚人冼氏通婚,经过数代的通婚联姻之后,冯家便成了岭南东部第一豪强。
当代冯家家主冯盎还跟杨广去东征过高句丽,并且做到了左武卫大将军之职。
此外岭南的另两大家族宁氏和陈氏,也都是早年南下的汉人豪强。
云南的爨氏其实也跟岭南的冯宁陈三大豪强一样,都是这么来的,只不过云南这个地方更偏一些。
在隋开国之初,
爨族首领爨翫便接受了招抚,还被授为昆州刺史,可没多久,他就叛变了。
叛变原因就是中原对云南根本是鞭长莫及,没有那个控制能力,却还总要指手划脚,甚至要求多多,爨氏自然就又叛乱了,自己当老大多爽,何必给你当小弟。
后来文帝派出了大将史万岁前去平乱,破爨氏三十余部,俘两万余人,于是诸爨大惧。
爨氏只得再请降,这家伙也聪明,直接以大量金银财宝行贿史万岁,然后就被史万岁放虎归山,于是他第二年又叛了。
后来朝廷另派杨武通率兵前往平乱,再次俘获了爨翫及其子爨宏达等,并将他们押往长安。
这两次叛乱以及平定后,爨氏的领袖被灭,爨氏遭受了致命打击,势力有所缩减。
可没几年,文帝病逝,杨广继位,可刚继位的杨广忙着平兄弟杨谅的叛乱,后来又忙着对付吐谷浑等。
倒是把这云南给忽视了,大业三年干脆撤掉了总管府,然后算是放弃了云南之地。
在云南更南之地,则还有濮部,也称为缅国,他们是哀牢族一支,也是自云南走出去的,此时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居住生活。
其实早在魏晋之时,当地汉人豪强形成的大姓,和土人夷帅之间的争斗激烈,互相兼并,但到了后来,便只剩下一个爨氏大姓集团。
他们盘踞南宁,只是在形式上对中原王朝奉正朔,实际是在地方闭关自守,巩固势力。
再后来,爨氏也分成了两爨蛮,分为东爨和西爨。
爨氏窃据一方,朝廷遥授他们刺史太守之位,世代相袭,延袤两千里。
眼下被隋朝称为南中地区的云南,比以前更乱,没有了爨氏的一家独大,现在各地是部落支离,首领星碎。
滇东的西爨白蛮,和东爨的乌蛮各不统属,互相征战,内斗不停。
而在洱海边,六诏部落也相继开始崛起。
在南中地区,千百年来的传统,就是各部经常互相进行掠夺性战争,长年这样打来打去,使得根本难以发展,全损耗于内斗之中了。
罗成提出把宇文述调去南中,倒也符合皇帝的心思。
在大业五年平灭吐谷浑,大业九年又平灭高句丽这一东一西两大威胁之后,皇帝现在正愁没敌手呢。
当年被迫放弃了南中地区,现在正好可以再去收回来。
趁着眼下南中各部混乱之际,正好出手,绝不让他们再斗出个老大来独霸一方。
罗成的提议也其实是从罗艺那里早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