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了冬季,人们纷纷都在准备过冬的物资。虽然现在的冬天不像以前那么冷了,基本上都是暖冬。但是晚上点火炉的木炭,兽皮大衣等冬季必需品还是得准备的。皓天虽然有了凤凰羽衣御寒,母亲附子还是继续缝制着兽皮大衣,因为好心的附子在冬季时会给那些孤寡老人送衣送粮。皓天的部落中,如此受人尊敬,除了父亲是高高在上的首领之外,仁慈的母亲也为皓天积攒了许多福报。
皓天也在炭窑里面烧炭,所谓的炭窑,就是平时烧制陶器的窑。夏天气温高,用来烧陶比较合适;冬天寒冷,就用来烧炭。《魏书刑罚志》:“畿内,民富者烧炭於山,贫者役於圊溷。”唐朝白居易的《卖炭翁》诗云:“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所谓的畿内和南山,就是帝鸿氏部落所在的黄土高原。
说到烧炭,对几十年前的山里人来说并不陌生。分为装窑、烧窑、封窑和出炭四个环节。土窑高约五尺半,宽六尺左右,四周靠边沿之处,留好三至四个烟囱洞和一个观火眼。开始装窑,树段竖直,从里到外,按一定的层次程序排列于窑孔之内,把含有松脂的、容易燃烧的松木段放在引火口。然后在木段上端盖一层厚厚的柴草,柴草之上再盖黏性黄泥。
装完窑后,点火烧窑,先用干柴引燃,塞进窑口洞里,用干柴烈火烤里面的木段,从湿烤到干,渐渐地松木段也开始发出火苗,燃烧起来。对于烧窑火候的把握,需要一定的经验,必须由烧炭多年的老炭工把关。
因为烧过了头,留下的是灰,见不到炭,徒劳无功;反之烧不透,封火过早,那么炭的中心部位还是木质,这种炭通常叫生炭,用起来有些烟,且炉温不高。封窑几天后开窑透气,就大功告成,烧一窑木炭大概需要半个月左右。
皓天虽不是什么经验老道的窑工,但在老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对于掌握火候也有了一定的经验。这里面的门道可大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就像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候掌握到位了,当个部落首领绝对不出问题了啊。老窑工有事不在时,皓天也能独挡一面了。
木炭还是帝鸿氏部落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由于背靠大山,树木来源充足,一到冬天,农民没事干,就加入到烧炭大军之中。周边的游牧部落,冬天只有捡牛粪燃烧取暖,牛粪毕竟有限。那时的帐篷可不像现在的蒙古包这么厚实保暖,如果买不到帝鸿氏部落的木炭,很多人都会冻死。
这些个游牧部落,每年秋天都会大举宰杀牛羊中的老弱病残。一来为了获取皮毛,和帝鸿氏部落交换;二来也为了让更强壮的牛羊,吃到更多的干草料;三来一部分牛羊肉风干成肉干,当做过冬的口粮。还有就是举行整个部落举行大规模秋狩,也是为了得到肉食和皮毛。
冬季一来,游牧部落的首领们都会派遣使者,带着准备好的皮毛和其他土特产,到帝鸿氏部落交换木炭。熊宝自小记事起,就知道每年冬天就是和游牧部落贸易的时间,也不知道贸易兴起于何时,是爷爷辈,还是太爷爷辈开始的。
反正这些年来,和游牧部落也没有爆发过大规模冲突。有的只是偶尔的小摩擦,有时他们部落放牧不小心误入了我们的领地,有时候双方民众因为一些小事而吵架,都是些鸡毛蒜皮,不值一提的。
和往常一样,使者带人来参见了熊宝,双方互相寒暄了一番后,交换了货物。使者们一般会在部落再转上几天,因为一些人夹带了私货要和人交易,还有一些人会去串串亲戚。
然而这次他们却看到了传说中的四灵神兽,四灵的传说不只是在帝鸿氏部落当中流传,周边部落也一直都有这个传说,甚至距离更远的部落也有。离开大屋后,使者看到部落往西的道理人头攒动,猜测那边可能会有一个集市,于是带人往那边去了。
到了西边,果然有一个集市,人声鼎沸,好不热闹。众人也是四散开来,干起了自己的小买卖。由于使者一般都是固定的,年年前来干买卖,也都有了自己的熟人,办起事来方便多了。贸易完了,使者和商贩开始聊了起来。
商贩说道:“我们这儿最近抓了一只神兽白虎,就关在不远处的白虎园。您要不去参观参观!”使者回答:“白虎!我只听我爷爷跟我讲过,以为那就是个传说而已。你们这些儿还真有啊!”商贩笑道:“如假包换,我给您带路。走着!”
使者召回了自己的属下们,在商贩的带领下来到了白虎园。刚到白虎园,使者就被门卫拦下了,张口就道:“鸡鸭带了吗没带鸡鸭不准进噢!”使者那里被拦过啊,气不打不出来,厉声喝道:“什么鸡鸭?没看到我是使者吗?”门卫说:“每五人,献一只鸡鸭给神兽白虎,这可是皓天立下的规矩!”
“皓天,就是你们首领的儿子吧!我和熊宝都平起平坐,还怕什么皓天!”使者不屑与这个门卫争吵,直接带人就要进去了。门卫见斗不过这几十人,就保住使者的大腿,大声喊救命,双方一时间僵持不下。
这时商贩带着五只鸡赶到了,原来也是商贩一时疏忽,忘了带“门票”了。快到时突然折返回去拿鸡了,也没跟使者解释清楚,才闹出了这场大乌龙。商贩连忙向门卫道歉:“小弟,你没事吧。你看我带了五只鸡来,就让我们进吧。”门卫见了五只鸡,又看到商贩大哥这么诚恳,自己也打不过这几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