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楚河汉界>第二十三节 秘议
郦食其当然也不会,刚才一听明白张良的话,立刻就无所顾忌地发言——张良或许还有韩国这个选择,郦食其和他的家族可没有退路,只能跟随刘邦。

于是刘邦就不经意地瞥了陈平一眼,陈平可一直没说话。

陈平瞧见了刘邦这一瞥,顿时惊出一身冷汗,现在刘邦和当初在沛县时已经完全不同了,刚才那看似不经心的一眼,给陈平的压力竟然不在项羽之下。

“大将韩信,可以封王。”陈平脱口而出,他知道要是自己今天一言不发,那将来若是有什么风言风语传出,刘邦、张良和郦食其肯定会怀疑是自己泄露了口风。

这时陈平不禁想起,当初项羽的使者蒯彻来见刘邦的时候,张良不愿意旁听刘邦和使者的谈话,主动退了出去。而自己却心中好奇,恨不得留下来知道一点诸侯间的内幕。现在自己倒是留下来了,听到了,可是越听越觉得如坐针毡。

刚才郦食其已经点了萧何、曹参等人的名字了,除了他们以外,还有一些将领也属于刘邦的沛县元从,郦家为了攀上这班车,把整个家族都当作赌注押了上去,现在勉强也算是汉王的元从了。那么身居高位的人里,很明显只有韩信不算这个集团里的人,只是因为有才能,而且深知项羽对关中的部署才被刘邦重用的,可能还有些买马骨的意味。

张良和陈平也都算不上汉王的元从,因此张良说话要比郦食其谨慎一些,不过今天张良把这个话题挑明也算是表忠心了;既然如此,不敢落后的陈平就把韩信当做投名状交出去了。

这样刘邦就不会担心陈平泄露消息了,陈平可是说了大将韩信的坏话,要是今天的谈话内容泄露出去,陈平的发言几乎可以被认为是陷害大将。

刘邦的脸色缓和了一些,摇摇头替韩信辩护道:“言之过早。”

“等大将立功后再论此事不迟。”郦食其跟了一声,算是替刘邦和陈平都遮掩了一下,也让屋内的阴谋气氛减弱了一些。

“不错。”刘邦点点头,表示韩信应该再观察,不能立刻下结论。

不过陈平明显能感到,自己受到的压力顿时减轻了许多,刚才那种泰山压顶的感觉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还有张耳,”陈平再接再厉地献上另外一个投名状:“要是张耳立了大功,也可以封王。”

韩信曾在楚军任职,了解到的只是项羽军中一部分内情;而张耳曾任赵国的相国,对赵国了如指掌。张耳和刘邦的交情始于多年之前,张耳后来跟着项羽胁迫刘邦,还率领赵国军队跟项羽一起洗劫关中。但是张耳走投无路的时候投奔刘邦,刘邦却没把张耳的人头交给陈余,可以算是结清了往日的恩义,将来要是两人反目,大概刘邦也不会下不去手了。现在赵国的陈余背叛刘邦投降项羽,张耳肯定会受到刘邦的重用。

陈平揣摩着刘邦的心思,觉得除了韩信,张耳就是最明显的诸侯人选了。

果然随着陈平这句话出口,刘邦的脸色更和善了:“还是言之过早。”

“要等张耳立功。”郦食其说道,既然赞同张良的说法,那用张良的尺子去量的话,张耳明显也符合标准。

“孤还是想和大家都有始有终的,”刘邦叹了口气,转头看着张良:“但愿你猜得不对。”

“大王不可自欺欺人,”话说到这个地步,张良也不给自己留后路了:“这次臣有信心去说服韩王信,但将来他会不会再次反叛,臣可不敢说。诸侯都是靠不住的,若是大王下不了剪除一个人的决心,就不要封他为王——这样大王才能和他有始有终。”

刘邦不再继续讨论这个话题,他又看向陈平:“你还要去魏国吗?”

“不。”陈平坚决地摇摇头,他这时又在暗自庆幸自己留下来旁听了,如果没有听到张良对刘邦的这番话,陈平肯定会高高兴兴地领命。若是知道刘邦不立魏国王室之后,陈平还会幻想自己被封为魏王。当初陈平决定投靠刘邦的时候,心里也是存有裂土封王的志向的。

可现在已经知道刘邦把诸侯都视为潜在的威胁,陈平还往上凑个什么劲呢?

陈平异常坚定地对刘邦说道:“臣只想追随大王左右,为大王献计献策。”

看看郦食其,已经挤进汉王元从队伍里面去了,张良似乎也不远了——陈平在这短短一席话之间,就已经重新竖立了自己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下一个郦食其或是张良。

……

“魏王请求大王派兵支援,”一个卫兵走进楚王的大帐,这时项羽正在给众将分配任务:“魏王已经起兵讨伐刘邦,可是刘邦的大将韩信正带兵向魏国开去,与韩信同行的还有赵国的张耳。”

“本来还想让他给我提供粮草的,”项羽转头看了看那个卫士,不耐烦地说道:“起兵也不知道挑个时候,难道他起兵就是为了挨打吗?”

“大王,”范增说道:“是不是派兵支援一下魏豹?”

“把兵给这些诸侯毫无用处,”项羽不屑一顾地说道:“给他派兵,他也打不过韩信、张耳,还不如不给他兵,寡人还能早几天打垮刘邦。”

“可借给他一些兵,他能多拖韩信、张耳几天吧。”范增说道。

“除非亚父你去,”项羽摇摇头:“可寡人这里还需要亚父。”

听项羽这么说,范增就不再争辩下去了。

项羽似乎是看出范增有些担忧,就对他笑着说道:“亚父放心,韩信


状态提示:第二十三节 秘议--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