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罗信传奇>第二十四章 德璀琳大闹总督府 罗信定下连环之计

罗信与霍恩第议定计划之后便出了门,往直隶总督府而去。这直隶总督府原本其实并不在天津卫,而是在直隶省会保定。但是因为这李鸿章是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而洋务通商外交事务繁忙,因此李鸿章在天津便有了常驻的办公衙门,人们也称其“直隶总督府”。

罗信来到直隶总督府门前,却发现水火会的人居然也在直隶总督府门前静坐示威,要求惩戒洋人,交出凶手。罗信心底里想着:若是直接进得门去,目标太显眼,万一被人认出,岂不连累霍家。不如从后墙翻进去更好。于是来到直隶总督府的后墙,偷偷爬上了旁边的一棵树,再纵身一跃便翻进了直隶总督府。

翻进了直隶总督府,却也不敢与巡逻的衙役碰面,于是偷偷来到了衙门附近。只听到里面却传来了一个洋人的声音:

“中堂大人,如今税务司的工作已经不能够正常进行了,李中堂何时才能帮我们把税务司门前的民众给驱赶出去?”

又听得坐在里面的李鸿章说道:“德璀琳老弟,稍安勿躁。现在四处都有民众闹事,这直隶总督府可派遣来的人都已经派来了,我还已经写了折子给兵部,请他们多派一些人手前来。”

这德璀琳却还是丝毫不客气,说道:“大清每年的海关税收几千万两白银,经津门进来的便要站了三成。这每天的损失可就是几万两白花花的银子,这个李大人不会不知道吧!”

李鸿章在那里并不吭声。德璀琳见李鸿章蒙不做声,便继续喊道:

“哼,若是李大人实在为难,那我便请我们德国的雇佣军前来维持秩序。”

李鸿章听罢,怒道:“胡闹!大清的地盘岂容你们洋人的军队来维持秩序!更何况,英、法租租借区内,自有英、法等国自行维护。德璀琳老弟,你可不要得寸进尺了!”

罗信在门外听得个是真真切切的,心想:“‘德国雇佣军’?难道这个天津税务司的德璀琳便是德国人?难道......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此人可是有了重大嫌疑了,回头便要与霍家叔叔一起商议一下。”

德璀琳听得李鸿章发了怒,略微有些收敛,但是嘴上却是毫不服软:

“哼!中堂大人,我只给你三天,三天里你若还是控制不住这些个刁民闹事,我便差人请示新德皇,让他差遣部队过来维持秩序。届时可别怪我没通知你啊!中堂大人!”

德璀琳说完,便气势汹汹的走出了衙门。一排德国兵替他驱赶堵在门口的民众,清理出了一条通路,又上了汽车便驶离了总督府。李鸿章坐在堂中,用手撑着额头,眉头紧锁,闭着眼睛却是若有所思。

罗信见德璀琳走了以后便进得堂来,小声喊了一声:

“中堂大人?中堂大人?”

李鸿章睁开眼一看,看见站在眼前之人居然是罗信,着实惊了一跳:

“罗信?你怎么在这?”

“大人,我方才在门外听到堂内大人与那德璀琳的对话,便知现在津门这里的事情,中堂大人也是甚是头疼。在下这几日也一直在调查此事。今日又刚从京城洪钧洪大人处赶了回来。此处有一封他的亲笔书信,他托我转交给中堂大人您。”

“洪大人?拿来予我一看。”李鸿章指了指罗信,便让他靠近了一些。

于是罗信将洪钧的信札交给了李鸿章,李鸿章拆开一看,果然是洪钧的印鉴。于是仔仔细细的把信读了一遍。此信的内容,其实便是将罗信所带来的速记图中的信息,还有他之后所揣测的内容都在里面详细陈述了一番,以供李鸿章参考。李鸿章读完此信,只见又是眉头紧锁,闭上了眼,陷入了沉思之中。

罗信见李鸿章似乎有些疑虑,便与李鸿章说道:“李大人,此事其实已经非常明了。这德国人希望借此事在津门一石二鸟,这可不能不防啊。”

李鸿章还是闭着眼睛,摇了摇头。罗信却更加疑惑不解。

“李大人?李大人可是还有什么疑虑?”

李鸿章听罗信问道,却也只是摇摇头,缓缓说道:“哎,东山老虎要吃人,西山老虎一样也要吃人的。你们只道是这英国人可以解此危机,但是这英国人可也是个生意经,哪会平白无故的帮我们呢?前一回,赫德助你逃离京城,那只是件人情小事。但若是要他出面解决此间危机,便是与国家利益相关的事情,这种事可就不是靠着人情便能解决得了的。”

罗信听得却又迷糊了,问道:“那按李大人的意思又该当如何?”

李鸿章说道:“此事只能让英国人欠我们一个人情,却不能让我们欠他一个人情。”

罗信听得是越发的迷糊了,说道:“还请李大人明示。”

“英国人在津门已经经营多年,自然是不肯轻易放手。但若只等暴乱事发之后,英国人出面强行调停中德矛盾。这德国人虽然会比如今难受一些,但是在津门一地争得利益之事,便也就无可逆转了。而同样的,英国人为了保证自己在津门的绝对优势,还会由进一步与我们谈判,这由头便是在中德之间调停的人情债。到得此时,我大清便更是刀俎上的鱼肉一般,任人宰割了。”

罗信听李鸿章如此说,便询问道:“因此,李大人的意思是,不能在事发之后再找英国人帮忙,而要在事发之前便彻底解决此事。是也不是?”

李鸿章点头言道:“正是如此,但是......此事又谈何容易呀


状态提示:第二十四章 德璀琳大闹总督府 罗信定下连环之计--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