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正德大帝>第218章 逃奴的问题

河套乌海城,乃河套地区最邻近大明边界的新城,已由知县升至巡抚的张璁此时便在此处召集从内地赶来的商团,准备出售沙井一带的土地,这是他最近想到的增加军费与基建资金的新办法,即先预售土地再吞并土地,以此获得前期发动战争所需要的资金,而且屡试不爽。

“本官已得陛下恩准,准备沙井建城,扩充河套所辖之地,以为乌海城之拱卫,并升乌海为府城,眼下沙井地理概况已由兵部堪舆司勘察明白,此地有铁矿五处,煤矿九处,牧地三万六千七十四顷,良田一万零六百余顷,在户部注册过的合法商团现在可以去乌海商馆,找沙井第一任知县刘桂申购拍卖!”

河套巡抚张璁话一落,各大富商就一窝蜂地涌向乌海商馆。

如今这些大明富商再也不像玉林城刚建那些年保守,在看见第一批北上商团依靠开矿屯田和边贸发财后,就有越来越多的大明富商赶在往河套来,再加上开中法一改,大量淮扬巨商也往河套赶,于是河套一带的商人也是越来越多,都在想办法借着帝国北进时赚取利润。

而朝廷自然也要赚钱,不然也没法维持对河套地区的军费,因而河套巡抚张璁想到的就是预售土地。

作为在京师大学得皇帝朱厚照亲授的张璁,能想到通过预售境外土地来获取对外扩张资本也不足为奇,甚至他也能做的很好。

张璁在担任河套巡抚后便公开售卖河套移民实边后还未分出的官地,但因为这些未分的官地皆是在河套边界,且时常有鞑靼游骑骚扰,一开始也没多少商人愿意购买。

但总有几个敢第一个吃螃蟹的。

当河套巡抚张璁下钧令,言朝廷准备建新城并预售新城土地时,还是有一些眼光长远或对帝国军事能力有信心的商人买了土地。

而待到总制杨一清率近卫军果然击败新城目标地的鞑靼游牧部落并建城后,这些昔日购买新城土地的商人皆如愿得到了土地。

按照朱厚照的打算,关内肯定是要阻止土地兼并的。

而关外则不必如此,为了巩固统治基础与增加商人开发新领地的积极性,自然可以鼓励这些商人购买土地。

毕竟关外土地贫瘠且地广人稀,就算是朝廷捏在自己手里,也变不出钱来,甚至还得派军队驻守,徒费钱粮,还不如让商人去开发。

这些得到新土地的商人们,在开发新土地上,的确也有自己的办法,只要朝廷的军队能给他们一个安稳的环境并可以保护他们的财产安全,他们就能通过开矿等方式获得利润。

因为朝廷官府只以一定股份的方式入股参与,所以这些商人在边镇开矿不用担心再被各地官府太监等盘剥,只是定期每年给户部分红便是。

这个分红的利润其实是朱厚照变相地在加征商税。

毕竟大明在商税上征收实在是太少,而要想直接加征商税自然会遇到层层阻碍,边镇新开之地还没有较大的文官士绅势力干涉,朱厚照自然可以趁此利用各种方式提供朝廷在商业利益分配上的权重。

但总的而言,因为官府只是收一定份额的股权分红,没有在其他各类杂税,以及明里暗里的勒索,这些商人们还是获利颇丰,再加上大明国内因为钢铁冶炼技术进步以及军事工业与基础建设项目增加,使得大明对铁矿石等需求量急剧增加。

这些第一批在新开之疆域开矿的商人们赚了个盆满钵满,也吸引了更多的商人北上掘金发财。

到了后期,基本上河套朝廷官府把建某新城的招商书一发出,就有无数商人蜂拥着来抢购,而也因此导致河套地价持续走高,不仅仅再具有开发的利益还有投资的利益。

河套官府自然也因此在还未对外扩张时有了一大笔收入,甚至还实现了不用朝廷拨款进行地方基础建设的模式,一改数千年来边镇之地就是弃之可惜占之无徒费钱粮的鸡肋之感,还开始有赋税盈余不需朝廷拨款援助。

当然,大明朝廷在收了钱后自然是不能不办事的,就算朝廷不想出兵建新城,付钱买地的商人们也会逼着朝廷出兵,毕竟他们可是花了钱的,就等着朝廷对外扩张建新城分土地,他们好开发收回成本呢。

何况,许多商人还有军方背景,参与对外扩张与掠夺的真正武力是大明近卫军与边军,自然也都想要对外扩张分得好处。

而利益受损的自然就是鞑靼那些贵族们,他们的生存空间因此缩小,甚至连他们能剥削的底层蒙人与奴隶也因为大量明商屯边,而成了明商的雇佣工人。

因关外本来农业不发达,再加上鞑靼贵族们剥削底层百姓的程度不比大明地主阶层剥削百姓的程度浅,所以,很多蒙人也是很贫穷的,就算是在大明商人手里干苦工,收入也比只做鞑靼贵族的奴隶强,自然也就有越来越多的蒙人偷渡到大明官府治下做工,再加上官府有意引导,渐渐被同化成汉人。

而鞑靼贵族们的生活自然变得越来越艰难,也越来越残暴,一方面他们加大了劫掠大明边镇的力度,一方面他们对内加大了管控的力度,对于逃奴直接斩首,但饶是如此,也没能阻止得了大量普通蒙人往大明控制区迁徙。

“抚台大人,沙井县第一批土地已预售完毕,这是所得银两,比通答县第一批土地售出时又多了一百二十余万两!”

沙井知县刘桂在第三日后的夜间,冒着风雪,来到了张璁的内堂。


状态提示:第218章 逃奴的问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