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玄幻奇幻>抗战之八岁当后勤部长>第248章:看看谁的火炮打的远(上)

在大屏幕上,何老三看见鬼子和他们重炮营的距离,一共是45公里。重炮营必须要推进二十公里,才能全方面打击轰炸这些鬼子。

在看看鬼子的炮兵联队有四个大队(36门75野炮与12门120毫米榴弹炮)完全可以用240毫米榴弹炮进行吊打。

“马上给第一团第二营发电报,叫他们掩护重炮营,前往二十公里外的五道口,配合独立团一营,二营进行作战。”何老三下达命令道。

作战参谋长一听,立刻叫通讯兵联系上重炮营。“这里是旅部作战指挥室,三号指挥官下达命令,命令你部和第一团第二营一起通往”

重达52吨多的240毫米榴弹炮,使用牵引拉运。过了十几分钟后,接到命令的第一团第二营步兵,掩护重炮营前往三号指挥官说的炮兵阵地。

转眼过去三十分钟,独立团一二营的克隆士兵们,和鬼子增援联队进行了激战。鬼子的密集冲锋,甚至机枪,掷弹筒都发挥不了作用,这可把鬼子旅团长给急的团团转。

过了一会,鬼子旅团长命令六公里外的炮兵联队,对敌人阵地发起炮击。现在只有这个办法,才能压制住敌人的火力。三分钟后,敌人的第一轮炮击开始。一二营的克隆士兵们,躲在挖好的防炮坑中。战场上榴弹炮的杀伤力占到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八十。虽然克隆士兵们挖好防炮坑中,

但还是有一些士兵被当场炸死。

炮火整整持续半个多小时才停止。过了一会,鬼子在十二辆九七式中型坦克的掩护下,朝着敌人阵地发起进攻。从防炮坑中出来的克隆士兵们,朝着鬼子进行射击。

鬼子的这一轮轰炸,直接导致有一个连的克隆士兵死亡。他们的尸体和武器,弹药直接被后勤系统销毁,唯一留下来的是血迹,证明有克隆士兵被炸死。

这个时候,独立团克隆士兵二营长,接到炮兵营长打来的无线电话,说240毫米榴弹炮已经准备完毕,随时可以对鬼子炮兵阵地进行轰炸。

“马上给我开炮。我们有整整一个连的兄弟,死在鬼子的炮火下。”营长大叫道。二百多挺—42通用机枪,就算是使用普通的7.92毫米子弹,也足以打爆鬼子的九七式坦克。因为子弹实在是太密集,一些子弹无意中飞进鬼子坦克的炮管中,或者是

坦克履带上的轮子和履带,直接被子弹给摧毁。

“八嘎呀路!这场战根本就没有办法打。”鬼子旅团长愤怒道。当鬼子的坦克被摧毁后,后面的鬼子步兵,直接被打成一块块碎肉。一分钟不到的时间,机枪声停止,机枪枪管打的通红。机枪手更换枪管,重新装填子弹,等待着下一

次攻击。

临汾旅部作战指挥室,何老三通过大屏幕把鬼子的炮兵联队距离,坐标,方向全部发给重炮营长。得到这些数据的重炮营长,立刻按照数据进行调整。三分钟后,长达十七米多的二十根炮管,瞄准二十四公里外的鬼子炮兵联队。六名炮兵用专用的炮弹夹,把一枚枚重达一百五十公斤的榴弹放进弹仓中,并且把重达二十

公斤的发射药包给推进去。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

在二十门炮兵宣布填装完毕后,重炮营长大叫道:“放!”

“咚咚咚!咚咚咚“整个炮兵阵地,有种地动山摇的般的感觉。二十枚重达一百五十公斤的榴弹,飞向鬼子炮兵阵地。鬼子炮兵联队长,刚接到旅团长的无线对讲电话,在十分钟以后,对敌人进行第二轮炮击的命令。所以,现在的炮兵联队,正在抓紧时间检查火炮,防止等开炮的时候,

出现故障的问题。搬运炮弹的鬼子,则是把一枚枚炮弹给搬运好,免得在轰炸的时候,匆忙搬运炮弹。

在看看鬼子炮兵联队长,坐在一张椅子上,旁边还搞了一张桌子,更奇葩的是,居然还泡着茶喝。那样子,根本就不像来打仗的鬼子。突然天空中掉下来一枚枚炮弹,直接在地上砸出一个大洞。一名鬼子走过去一看,还可以听见炮弹里面发出的声音。顿时,这名鬼子大叫道:“快点趴下,有炸弹,有炸弹

。”正在检查火炮零件的鬼子,和搬运炮弹的鬼子,还没有来得及反应,榴弹引信时间一到,方圆三百米内,直接被夷为平地。天空中一个黑红的蘑菇云升空,爆炸声响彻方

圆数公里。

鬼子旅团长在听见爆炸声时,就已经拿出望远镜,朝着炮兵联队的阵地看了下。在看见天空中的黑红色蘑菇云后,他知道炮兵联队已经完蛋。

远在临汾旅部作战指挥室中的何老三,在得知鬼子炮兵联队被摧毁后,下一步就是摧毁鬼子临时阵地的一个半联队。在此之前,他必须要通知前线的克隆士兵们撤退。

三十分钟后,接到撤退命令的克隆士兵们,立刻撤退三公里。因为接下来的炮击,可不是闹着玩的。一公里的范围内,都有可能受伤。

八嘎呀路!我们的敌人到底在玩什么?他们明明占据优势,为什么还要进行撤退?鬼子旅团长疑惑道。

就在这个时候,鬼子作战参谋长走进来道:“旅团长,我们的炮兵联队,四十多门火炮,以及所有的勇士全部玉碎。并且我们没有听见任何的炮声。”

“也许是敌人袭击了我们的炮兵联队。”鬼子旅团长皱着眉头道。

鬼子作战参谋长一时间也说不清楚,到底是不是有人袭击他们的炮兵联队。但是他感觉不像,反而感觉这肯定是重型火炮发


状态提示:第248章:看看谁的火炮打的远(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